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融入双循环助推我区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

张卫华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进一步释放我国内需市场巨大潜能,更好激发区域梯度和互补发展所蕴含的增长韧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区区位优势明显、开放平台众多、矿产资源丰富、消费能力较强,是国内诸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也是融入国际循环特别是东盟区域循环的重要通道。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全力推进产业链的锻“长”补“短”,有助于构建东中西互济、内外贸贯通、产供销衔接的现代化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主动融入国内东中西循环,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对需求的适配性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由效率为主向效率、安全兼顾转变,空间布局由全球化向区域化、本土化和多元化转变,原本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体“两头在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以东中西互动、内外贸贯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模式。东部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向东盟国家“外移”的产业,开始加紧调整向中西部地区“西移”,形成产业次第开花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为此,我区应抓住本轮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在三个方面聚焦发力: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发力。加快“东融”步伐,把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主动融入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吸引更多大湾区产业向我区转移,加快构建我区与大湾区梯度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聚焦软环境、硬实力精准发力。继续在降费、提效、优服上下功夫求实效,推动专业化承接,加强专业化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增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设大湾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抓好园区专业化建设,促进高效分工、差异化发展、相互融合,推动建成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的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聚焦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精准发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制约产业链“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清单,精准引进创新能力强、主导产业价值链完善、产业形态优化、带动作用大的延链补链项目。与大湾区企业共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积极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区,借势提升我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供给能力和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水平。

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跨境产业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今年前7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51万亿元,同比增长6.6%,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未来双方贸易发展的潜力和韧性巨大。我区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又与粤港澳大湾区毗邻,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研发,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应抓住机遇乘势构建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力争形成几个世界级的产业链集群,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打造面向东盟区域循环的关键枢纽,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打造区域性跨境供应链。以沿边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支持国内外企业以中国和东盟为主要市场、以广西为基地,将制造业的重要环节布局在广西,打造内联外合、承上接下的区域性国际加工制造基地。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产业链条上,瞄准供应弹性要求高、物流成本占比大、运输速度要求更快的中间产品供应链系统,聚焦食品、汽车、机械、医药等具有相对较强比较优势的产业,探索形成“大湾区+广西+东盟”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跨境供应链新模式。

打造区域性跨境贸易链。鼓励围绕跨境产业链重要环节发展加工贸易产业,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商品落地加工产业。支持中越两国边境产业园区合作,打造边境产业带,带动沿边产业发展。依托马中关丹产业园等境外园区开展跨境贸易,探索建设中马“两国双园”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试验田。

打造区域性跨境服务链。鼓励以跨境产业链带动跨境物流、跨境贸易、跨境金融服务、合作研发、服务外包等跨境服务链发展,引导研发、设计、检测、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注入产品生产各环节,支持在广西自贸区内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检测维修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展示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等,带动传统产业形成完整、立体、模块化的产业形态。

促进产业线上线下循环,发挥数字化对产业的赋能作用,推动产供销各个环节贯通

数字化平台能帮助产业突破物理时空约束,实现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的有效贯通,推动分布式企业形成基于虚拟平台邻近的产业集群,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变能力,分散产业链风险。同时,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对扩大内需、促进循环产生巨大的赋能作用。我区应重点从两个方面推进产业线上线下循环,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产业的赋能作用。

推动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赋能。以中国-东盟信息港为载体,在重点产业、行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各有侧重、协同集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形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数据有效衔接的闭合循环系统,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撬动市场需求、牵引产业供给。充分发掘数字经济下的新内需,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零工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培育智能制造、网络诊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无人配送、数字生活等数字经济新业态,疏通政策障碍和难点堵点。以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牵引供给体系升级,通过产业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社交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推进农业、工业服务型创新,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生态,加快构建现代化供给体系,增强对市场需求的适配能力。

(作者为广西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