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御侮 英勇抗战
——中国共产党在广西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
■编者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5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广西各族儿女英勇抗击日军入侵,倾尽人力、物力支援抗战,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警醒世人、捍卫正义,珍爱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即日起,本报理论版开设“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专栏,刊发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组织撰写的系列文章,宣传各族人民抗战的伟大历程,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区上下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不懈奋斗。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汇聚起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抗战既包括本土的抗日斗争,又包括广西人奔赴省外进行的抗日斗争。在广西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秉持民族大义,推动广西较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国土沦丧,国民党当局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民族危亡与阶级矛盾冲突交集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发起全民族抗战的号召。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桂系的团结工作,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审时度势,促进“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党各派系在抗战立场上的差别,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作为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争取对象。1935年派党员宣侠父、谢和赓到广西,秘密开展上层统战工作。1936年6月,国民党内部发生了粤系、桂系以“抗日反蒋”为号召的“两广事变”,中共中央正确判断此事变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逐步将统一战线政策由“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并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积极斡旋,协调蒋桂矛盾争端,使桂系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避免血腥内战爆发。
因势利导,促使桂系“拥蒋抗日”。“两广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与桂系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并积极阐明“联蒋抗日”的立场和态度。1937年6月,中共中央代表张云逸到桂林开展统战工作。针对桂系对蒋不信任、对“联蒋抗日”缺乏信心的疑虑,张云逸对他们晓之以理,深刻分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同时,还与桂系首脑李宗仁以及四川地方实力派刘湘的代表张斯可拟订“红(军)、桂、川”三方联合抗日纲领草案,三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坚定桂系“联共拥蒋抗日”的决心。此外,中共广西省工委提出“既要做好上层工作,又要做好下层工农群众工作,努力争取同盟者实现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统战要求,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的积极统战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程。
推动全民抗战,促使广西抗战立足本土又走向全国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桂系,积极推动广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广西呈现出团结抗战、全民抗战的局面。
广西形成全民抗战热潮。1935年,日军入侵华北,“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广西各族各界民众纷纷声援。在党组织的推动下,以省会南宁为中心的广西抗日救亡群众运动蓬勃开展。此外,广西地方党组织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界各阶层,通过安排党员进入学生军、战工团、地干校、三青团、妇委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充当骨干,掌握实际领导权或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这些团体为抗战做贡献,促进广西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特别是学生军、战工团,在中共党员的主导下,积极深入广西城乡,进行全民抗战动员,激发军民爱国热情。如在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中,中共广西省工委指示在学生军、战工团、军民合作站等的党员深入战区,发动群众破坏道路桥梁,阻滞日军行动;坚壁清野,疏散粮食物资,不为日军所用;运送粮食弹药,护理伤员,支援前线作战,为昆仑关战役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战时期,广西共征兵100多万,征调民工1450万人次,输送军粮1497万市担,各界群众也进行大规模的抗日募捐,形成全省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抗战热潮。
广西抗日烽火燃烧到省外。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桂系联共拥蒋抗日,广西军队出省开赴前线作战。全面抗战初期,广西组织军队北上,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大别山游击战等重要战斗,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派部队开赴前线的同时,还组建第二届学生军到前线做战地宣传和服务工作。中共广西省工委调派10多名党员参加学生军,这些党员在其中秘密活动,成立党小组,发挥骨干作用。学生军奔赴前线后,转战鄂、豫、苏、皖,宣传抗日、救护伤员、安置难民,成为中国抗战青年的一面光辉旗帜。到达安徽后,学生军建立的党支部在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的领导下,安排党员进入国民党地、县、区政府机关和省、县民众战时动员委员会等群众团体及组织工作,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掩护边区党委和大别山党的地下活动,为华中敌后抗日作出了贡献。
引领文化洪流,推动桂林成为大西南抗战文化中心
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抗战,设立专门机构,团结文化界人士,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促进桂林抗日文化运动蓬勃发展。1938年10月,在广州、武汉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动员云集桂林从事文化科教工作的进步人士,组成一支抗日文化工作骨干力量。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展开了“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保护、救济和安置一大批进步民主文化人士。何香凝、柳亚子等300余名文化人士从香港分批到达桂林,为抗日文化运动注入了强大活力,使抗日文化运动在国民党反共逆境中得以坚持和发展,达到高潮。在1944年的桂柳会战前,中国共产党安排爱国民主及进步人士转移到桂东和柳北,为继续开展抗日文化活动和进行抗日游击斗争打下基础。
引导抗日文化运动向抗日救亡斗争方向发展。1939年后,抗日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宣传全面抗战。比如,出版界不仅出版抗战丛书,而且发行进步期刊杂志;戏剧团队既在社会各阶层中演出,又奔赴前线演出;美术作品既控诉日军暴行,又歌颂军民联合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正确方针引领下,戏剧和文学等硕果累累。如1941年新中国剧社在初创的一年间,就举行了《再会吧,香港》等爱国题材的七次公演,1942年新创办七种进步文艺刊物,抗日文化运动始终聚焦、反映、服务抗日救亡斗争。
推动桂林成为大西南抗战文化中心。1938年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多层面、全方位的统战工作,使桂林形成了极为宽松的文化氛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团体和进步的文化机构云集桂林,鹿地亘、史沫特莱等国外进步文化名人和文化机构汇集桂林,开展反战宣传活动。那时的桂林集中了全国文化人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两大文化城之一。如出版的图书占西南大后方出版书刊的80%;西南剧展因规模宏大而获得美国戏剧评论家爱金生“有史以来,除了古罗马时代曾举行之外,还是仅见”的赞誉。盛极一时的抗日文化活动,使桂林成为大西南抗战文化中心。
坚持敌后抗战,主导燃遍八桂的抗日武装斗争烽火
在国民政府消极抗战时,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肩负起领导抗日救国的使命,在广西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组建抗日武装,开辟和巩固敌后战场。桂柳会战国民党军队溃败,广西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日军占据,沦为敌占区。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队伍,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那时,广西各地先后形成桂东北人民抗日纵队临阳联队、柳北融县抗日挺进队、镇国政工队等近30支不同类型的抗日武装,人数6500多人。他们活跃在敌后的20多个县,顽强地坚持敌后抗战,展开了郁江截击战、大扁洲伏击战等大小战斗100多次,歼灭日伪军1000多人,成为广西敌后抗战的主要力量。
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始终高举抗战旗帜。在国统区,国民党政权非但不积极抗日,还对抗日活动进行阻挠和压制。1944年12月,国民党军队对沿钦州、合浦一路掠夺返回雷州半岛的日军进行让路。为此,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5年2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相继领导发动钦廉四属抗日武装起义和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教育了群众,扩大了党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高举抗战旗帜、顽强开展抗日斗争的见证。
以史鉴今,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政治领导、符合实际的战略主张、灵活机动的战争策略、不畏强敌的英勇斗争,才在历史最黑暗时刻点燃了中华儿女的希望,照亮了中华民族实现命运转折的正确道路,凝聚起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的磅礴之力。”在广西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广泛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在八桂大地遍燃抗日烽火,团结带领广西各族人民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日战歌。广西抗战所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必将激励八桂儿女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奋发图强。
(执笔:张丽红 黎 田 李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