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送别,申纪兰代表! |
2020年06月28日 16: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李香莹 |
@中国新闻网她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但她只把荣誉看作一种鞭策。她“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话语,成了自己对人生的一种诠释。 据山西长治平顺县委宣传部消息,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于28日凌晨在山西长治逝世,享年91岁。 作为全国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人,申纪兰是人大制度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资料图:2019年9月29日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抵达人民大会堂。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申纪兰,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她是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2019年9月,申纪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申纪兰曾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资料图:出席一届一次会议的女代表。图片来源:中国人大网 争取男女同工同酬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抗战时期,她担任过村里纺花织布小组的组长。一嫁到西沟村,她就积极参加劳动。 按照当时的分工计酬方式,男人干一天活记10个工分,妇女只能记5个。不平等的报酬挫伤着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很多妇女只愿意干“家里活”,不愿出门参加社会劳动,这成为阻碍妇女地位提高的关键。 申纪兰走家串户,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同时努力做男社员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男女同工同酬。 在申纪兰申请并组织的男女社员劳动竞赛中,女社员赢得了竞赛,许多男社员都开始支持男女同工同酬。 到1952年,西沟村已经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资料图:2013年3月7日,全国人大山西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对媒体开放。图为申纪兰在团组讨论中。(双重曝光图)中新社发 韦亮 摄 人民代表,一切为了人民 1954年深秋,申纪兰坐着驴车从山西平顺县出发,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从驴车到高铁,时代变迁,但申纪兰的信念始终未变:“人大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说话。” 资料图:申纪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1986年9月与县供销社联合办起一座罐头厂,投产后的第一个月就生产红果、梨罐头5万多瓶。这是申纪兰(左)和工人一起检查罐头质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85年,结合申纪兰外出考察的经验,利用当地的硅矿资源优势,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此后,西沟村又建立起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村办企业成了西沟村的经济支柱。 作为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中西部开发、引黄入晋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平顺县提水工程、平顺县二级公路建设、平顺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工程等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资料图:2019年1月9日,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申纪兰在去村民家访的路上。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 申纪兰一生不曾离开劳动,即便近九旬高龄,每天还是力所能及地参加劳动。 “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她说,这是她的初心。 1983年,西沟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迎来改革开放后的新起点。2年后,申纪兰带领乡亲们办起了平顺县第一个村办企业,西沟村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现在,西沟村有集体企业4家、民营企业12家。2018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 资料图:2019年1月8日,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申纪兰在办公室与来访民众交谈。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在申纪兰身上,“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初心已经化为血液。即便在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她依然早早起床,给大家扫地、打开水、擦桌子,也不曾将自己和孩子户口迁到城市。 她的“学历”是扫盲班毕业,她一辈子坚持自己只是个农民。1973年至198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她坚决不领厅级领导干部的工资,不转干部身份。女儿去省城太原看她,辛苦坐了一路卡车,她也只在单位院外匆匆见了一面,就让孩子回去了。 她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但她只把荣誉看作一种鞭策。她“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话语,成了自己对人生的一种诠释。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综合新华社、中国人大网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