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二批第一组采访团记者来到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城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只见崭新的居民楼林立在郁郁青山间,阳光下平整宽阔的道路宛如一条绸带在群山间飘舞,别具一格的风景牢牢吸引着记者们的目光。
6月22日拍摄的隆林各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全貌。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周 军/摄
鹤城新区是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来自全县16个乡镇的壮、汉、苗、彝、仡佬5个民族的搬迁户3382户1.4万余人。该县在安置点成立党支部,通过“村民转市民,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分散转集中,促进管理方式改变;生人转熟人,促进服务方式改变”的“三转三变”模式,推动新区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引领贫困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
“安置点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产业园等,为搬迁群众打造宜居的新家园。”该县新州镇党委书记施斌介绍。
各族搬迁群众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不同,入住之初难以融入城市新环境和社区大家庭。该县搭建党群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工作室、居民医疗室、儿童成长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新时代文明实际站等服务平台,实行党支部24小时值班制,提供“一帮一,多帮一”的服务。同时,不定期开展文艺演出、技能培训、政策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团结凝聚搬迁群众,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生活。
新区党支部配合管委会实行“支委+管委会+楼栋”分片管理机制,将交通设施、楼群院落、搬迁群众等进行统筹管理。按“大事政府办、小事大家协商办、私事居民自己办”的原则,引导居民开展自治互助,组建以党支部、党小组、楼长、居民代表、业主代表、志愿者为主体的楼(栋)道自治组织,让小区管理从“被动式”向“参与式”转变。
在新区的LED大屏上,滚动播放各类企业简介、岗位要求、待遇标准等信息。新区党支部副书记杨文志引导居民唐富友来到劳务服务协作中心,报名参加汽车维修、厨师两项培训。“我去年从革步乡向阳村搬了出来,因患病一直没找工作,现在身体已经基本康复。”唐富友说,按照该中心提供的企业用工需求,他打算学习掌握就业技能,在城市“扎根”。
在隆林昌隆服装公司扶贫车间工作仅一年,贫困户李小广就脱了贫,他现在是车间裁剪部的负责人,每月工资约2800元。“以前在老家种玉米维生,后来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也没赚到多少钱。”李小广表示,如今搬到新区居住,从家里走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车间上班,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过得舒适又安心。
2017年以来,隆林整合原隆林轻工业园区、农民工创业园,在距离鹤城新区安置点一公里处创办扶贫产业园,并在园区内设置扶贫车间,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园区用工、技能培训结合。目前,该园区已引进服装、皮革、电子、铝加工等行业的21家企业,吸纳劳动力2500余人,计划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