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新春走基层】为了抗癌药,他们第6次“撸鼠过年”

  新华社合肥1月24日电题:为了抗癌药,他们第6次“撸鼠过年”

  新华社记者徐海涛

  上联:青春有限志在奉献福泽人类;下联:勿问索取但求耕耘人间留名;横批:鼠类英雄。

  除夕一大早,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鼠房”门口已贴好了春联。36岁的副研究员齐紫平,和过去的5个春节一样来到实验室,换上白大褂,打开“鼠房”的灯。灯光像“起床号”,实验架上的几笼小鼠一下活跃起来,有的窸窸窣窣吃鼠粮,有的立起身来好奇张望。

  观察状态,一只只捧起来喂药、称重,齐紫平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鼠身上的肿瘤大小。“我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肿瘤变小,这说明我们的新药有效果了!”他说。

  齐紫平的同事邹凤鸣也早早地来到了实验室,他们都是“中科院刘青松药学团队”的成员,负责着新药研制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简单来说,就是在小鼠身上模拟人的肿瘤发病过程。我们团队每研制出一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药’,就要通过小鼠来测试抗癌效果和毒副作用。”邹凤鸣说,如果小鼠服用“新药”后抗癌效果不好,或出现消瘦、拉稀、精神萎靡等症状,意味着人类如服用也可能会有类似反应,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调整“药方”。

  癌症之痛影响着千万个家庭。“我们到医院接触过很多癌症病人,有的小孩前段时间还好好的,过段时间就看不到了,已经走了。”齐紫平说,“所以,我们做的是救命的事,很急!”

  日夜兼程求新药。从2014年起,刘青松团队组建了8个人的动物实验组,齐紫平和邹凤鸣因为技术角色的独特性,成了“不能离开的人”。一年365天,除了偶尔出差,其他时间天天泡在实验室“撸鼠”。

  配药、喂药、添食、观察、称重、取血、解剖、记录、分析……一丝不苟,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多个实验同时进行,一年下来100多个项目,一天的工作也不能停。如果停了一天,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两个月一周期的实验就得重来。

  “我早晨8点来给‘鼠房’开灯,晚上8点关灯,10点多回家,几乎天天如此。”齐紫平说,他和小鼠之间的关系变得像搭档、朋友,“有时候出差两天,心里还牵挂着小鼠,忍不住打电话问问情况。”

  “代人生病”,小鼠的牺牲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邹凤鸣说,他们严格遵守动物实验伦理学,保持合适的饮食、温度、湿度、光照、作息安排,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尽量让小鼠愉快地度过一生”。

  上联:拧成绳搏尽全力;下联:狠下心共圆药梦;横批:新药创制。正如实验室里另一副春联所书,过去几年间,针对肺癌、肠癌、乳腺癌等疾病,刘青松团队自主研发出20多种潜在的抗癌新药。其中进展最快的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药HYML-122,已于2018年6月获得国家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很多癌症病例的背后,都有一群焦急等药的人。齐紫平说,每当团队有科研成果出来,就会有很多的患者及其亲友打电话来,问新药什么时候能吃到。

  “人坚持做一件事,靠的是一口‘气’。我们的这口‘气’,就是想早点把‘救命药’做出来。”齐紫平说,他们为每一点进展而欣喜,也常因科研的停滞而焦虑,感觉一年一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又过年了。

  齐紫平的老家在江西,现在坐高铁回去只要两个多小时,但他已5年未回。“前段时间与父亲视频,突然感觉他老了很多。”齐紫平说,虽然今年还是不能回去,但来自远方家人的支持一如既往。

  邹凤鸣的老家在山东,因为工作忙,去年孩子两岁多了,才第一次带回老家给父母看看。今年过年,她把父母都接来合肥,白天在实验室“撸鼠”,晚上可以全家团聚,她感到很满足。

  他们说,目前正在研制关于胰腺癌和胃肠间质瘤的药,今年还有几款新药要申报临床试验。

  结束采访时记者看到,在齐紫平他们日常“撸鼠”的药物代谢分析室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上联:创新药不忘初心;下联:研药理砥砺前行;横批:科研报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