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山
2016年新迁入人口4万,2017年新迁入3.5万,2018年新迁入3.8万,2019年前10月新迁入近1万人……据市公安局统计,至2019年,全市户籍人口达100.3万。
十年前的防城港有点“荒凉”,走在大街上都是那几个“脸熟”的。这几年,防城港人气越来越旺,走在街上不时看到操着各地口音的民众,他们或务工,或休闲娱乐。究其主因,是我市不断搭筑好“巢”,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气度吸纳八方人才来此安家乐业。
筑好“项目巢”:引项目聚才干
1月9日8时,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焦化厂安全员张文哲开始一天的安全巡检工作。企业另一头,妻子李文静在整理工程资料。
老家在吉林的张文哲是当地一国企下岗职工。2018年初,听闻防城港发展机会大且气候宜人,夫妻俩毅然离开家乡,来此寻求发展。
“真的很感谢盛隆公司。”李文静说,他们家是“4+2+2”家庭,日常开支都需要夫妻俩去维系。初到盛隆公司,并没想到能做那么久,毕竟这只是一家民营企业。但今天,他们愈发不愿离开。2018年,夫妻俩在桃花湾广场购买一套商品房,不仅把老人小孩都带来,还把吉林的房子卖了,举家定居防城港。
近年,我市抢抓机遇,依靠对外开放政策和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并推动柳钢基地、金川、盛隆冶金等一大批重大企业落地。同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营造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城市环境。
盛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在岗员工1万人左右,只有约四成为防城港本地人。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面接手后,他们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现在每天大概有1.2万至1.5万人在工地建设,今年还将有4000职工入驻。
筑好“人才巢”:招人才聚智慧
1月10日,东兴市东兴镇副书记李若杨到大田村,查看扶贫农产品红光橙的品质。
李若杨来自陕西,此前在广东生活,是广西2017年定向选调生。“不是家乡更胜家乡”是李若杨基层工作两年的切身感受。他说,这两年,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工作安排,他都感受到组织部门对年轻干部的关注和关爱。作为一名操着外省口音的乡镇干部,也没有感觉丝毫的排外,反而到处充满着包容,这让他很是感动。
近年,我市积极搭筑“人才巢”吸引人才,出台推进《新时代港城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3+11”政策文件,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推动人才工作品牌创建,着力提高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去年我市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引进院士、专家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270多名;通过刚性引才的方式,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8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31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名。
筑好“生态巢”:优环境集人气
华灯初上,来自梧州的小陈携妻子儿子在海边绿道散步。微微海风吹来,好不惬意。
2012年,大学刚毕业的小陈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安家防城港,因为他喜欢大海。在防城港生活和工作后,小陈对这座滨海城市的热爱有增无减。他说:“防城港生态环境很好,空气质量很好,在这里生活很舒适。而且,城区交通状况不错,上下班通勤时间不会太长,幸福感较强。”
我市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优化和保护工作。近年,我市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提升改造城市主干道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注重海岸带资源利用和保护,实施《防城港市海岸带保护条例》,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
每年12月,来自重庆的“新防城港人”刘德明都和老伴一块儿到防城港越冬,过上“候鸟”生活。
“防城港的气候温和,环境优美,适合康养,这是我和老伴选择防城港的原因。”刘德明说,闲暇时他把手机拍摄的防城港所见制作成电子相册,分享给重庆的朋友们,惹来一顿羡慕。
“估计明年来防城港过冬的伙伴更多。”刘德明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