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余华:阅读和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

2019年07月01日 13:26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作者:韦 佐 朱新华 编辑:潘晓明

  □ 本报记者 韦 佐 朱新华

  余华在讲座中。 本报记者 蒙俊蓉 摄

  余华为读者签书。 本报记者 蒙俊蓉 摄

  人物小档案:

  余华,1960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当代著名作家。1983年开始创作,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多项国外文学奖。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6月24日上午,小说《活着》作者、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应邀到我市举行了专题文学讲座。这是“我和我的祖国·文学名家走进防城港”系列讲座之一。

  此前一天,即6月23日下午,本报记者就读书、写作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等话题采访了作家余华。

  经典作品的影响

  是终身的事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这本书中,余华给广大读者推荐了10个短篇小说。这本书为读者开辟了一条直通大师的通道。

  余华说,但后来,他有没有再写类似的书,就是向读者推荐10部中篇或10部长篇小说。

  到2019年,余华的创作已有35年。余华说,在现代中国作家当中,影响最深的,肯定是鲁迅的《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还有张爱玲的一部分小说。

  莫言有个很长的中篇叫《欢乐》,印象也非常深。还有王安忆的《小鲍庄》,他也特别关注。后来,年轻一代作家的中短篇关注的不多,但他们的长篇关注会多一些。“因为我是一个不读杂志的人,基本上不读文学杂志,虽然家里面杂志很多。”

  但经典作品的影响是终身的。

  外国文学读得多

  是因为选择面大

  余华说,读外国文学,是那一代作家共同的选择。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蜂拥而来。你要做出一个选择,因为中国的古典文学,除四大名著以外,还有像《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还有冯梦龙编的那些,还有很多。

  白话文的小说还是量少。文言文小说,基本上就是笔记小说,很短。

  总体来说,就是没有像外国文学那么丰富多彩。而中国文学相对来说,数量上比较少,所以你就觉得所选择的面小。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白话文小说,你基本上用半年时间就可以全部读完。所以,没有选择,就是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

  那时候写小说,也是从短篇开始写,写短篇有把握了,然后开始写中篇;中篇有把握了,然后才开始写长篇。这和当时作品的发表途径有关系。那时出版社不重要,主要还是通过文学杂志,你之所以受到关注,是看你的作品在《人民文学》或《收获》这样的杂志发表。假如经常能够在这样的杂志发表,你肯定会受到关注,所以大家都往那些有名的文学杂志涌过去。

  差距存在对于写作

  是一个帮助

  除小说之外,很多读者还特别喜欢余华的随笔、杂文。比如他的随笔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很受关注。

  这书中,余华写道,欧洲人用几百年造成的差距,中国人用40年就完成了。其中,还有引用了易卜生的一句话:“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作为一位著名作家,一个“从事讲故事职业者”,如何看待这样的差距?

  余华认为,文学是不可能改变社会的,这是第一点;但是文学确实能够改变读者对社会的看法,可能是在一部作品出版之后的几十年以后才能产生。

  古罗马人就已经说过了,说神为什么给予我们那么多的不幸,就是让我们在一起吟唱诗歌的时候不缺少题材。所以,这个差距的存在,也让作家们写作有了更多的题材。从一个人的角度,希望我们社会差距越来越小,但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差距存在对他的写作是一种帮助。这是不一样的,就看你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

  这一代人无法改变

  下一代人

  在一篇《死和复生》随笔中,余华写到他去过德国,去看了诗人海涅故居,特别记得海涅“死亡是凉爽的夜晚”这句诗。而作为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免于恐惧而孤寂的童年?

  余华说:“那个时候,我住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杜塞尔多夫有一个老城,有一天早晨,我走进老城的时候,在老城里边逛的时候,突然发现海涅故居。但我是一个只关心作家作品的人,至于这个作家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出生在哪个城市,则不太关注。我大致上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人,我觉得我已经知道得够多了,所以很惊讶地发现,哦,海涅是杜塞尔多夫的。”

  由于父母是医生,余华常常出入医院。童年时,曾在医院太平间睡过,因此他特别记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这句诗。

  但他认为,孩子们的童年,做父母的也决定不了,因为时代在改变。“像我的儿子就跟我说,因为我们在杭州的时候,边上有一个西溪湿地,可以去买到我们小时候的那些土特产产品。他感觉到很悲哀,他小时候用的产品都是什么奥利奥啊。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改变下一代人,下一代人也无法去改变他们的下一代,这个不是我们所能够左右得了的,顺其自然了。”

  现实世界超过想象

  对于作家不是坏事

  当下,所有小说家都会遭遇一个困局,就是现实的世界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像这样一个困局,能怎么样去破解?

  余华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现实中有那么多的故事,这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他可以写一些相对让读者感到陌生的故事,也可以去写一些让读者感到非常熟悉的故事。

  但最终的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写,你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写,最后你这个作品是否有人在阅读,这是很重要的。

  广西文学是一支

  生机勃勃的文学力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广西文学的现状,余华给予充分的肯定。

  余华说:“广西文学在中国文学里边算是一支生机勃勃的文学力量。作家们也生机勃勃,像东西啊凡一平啊,在中国已经成名已久了。年轻一拨的像朱山坡、田耳等也是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了,广西文学是一个很强大的一支文学力量。而且还有一点,广西非常早就是大学对作家开放。我知道的,东西去民族大学已经很多年了,然后凡一平去了很长时间了,田耳去广西大学。在此之前,我想到作家去大学,比他们早的就是王安忆。她去了复旦大学,而再后来的刘震云和阎连科去了人民大学,要比东西他们(去大学)要晚。然后,莫言和苏童他们去北师大。我也到了北师大,大概是在今年过年以后,调到北师大。所以,广西实际上是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作家们全部进大学了,我觉得这方面是比较开放的。”

  但,无论是哪里的作家,阅读和写作是一生的事情。

  非常高兴《活着》

  这么好地“活着”

  说到余华小说,《活着》是一本绕不开的书,太经典了。

  余华对此表示“意外”。他说,今年5月,当当网的朋友告诉他,买《活着》的读者60%是95后,就是95后在买《活着》这本书,这是他没有想到的。在1992年写完这部作品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部作品后来的发行量会超过1000万册。当时,能卖到两万册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在台湾也很厉害,已经达到10万册了。余华这次在香港的时候,有位朋友请吃饭,朋友去那个书店,走进去就买了5本《活着》和5本《许三观卖血记》。在香港的书店,这两本书肯定都是永远放在那儿的。

  防城港是个

  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余华说:“从空气质量来说,我知道防城港是中国最好的。”

  “我一直在想,中国哪个城市和防城港最像,我想起来,是香港。因为是我昨天(6月22日)刚从香港过来,香港也像海湾一样,就是海水伸到大陆里边,或者大陆伸到海水里边,就是一种交叉的感觉,香港在很多地方看见海,防城港也是一样的。”

  余华说,“城在海中,海在城中”把防城港概括得很形象很精确。

  “我想起来有一年,我第一次去挪威,完了以后又从挪威飞到丹麦,去挪威是第一次,去丹麦也是第一次。挪威就是一个森林国家,到处是森林,然后在山里走,我记得那时已经是5月了。5月挪威山上的雪还那么厚,而且还很冷。那时候去了北欧4个国家,我很喜欢挪威,因为到处都是森林,到处都是山。结果到了丹麦,丹麦一马平川,阳光明媚。我在离开挪威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你去了丹麦会不适应的,因为你的眼睛没有地方架,太平了,不像在挪威,感觉到眼睛始终可以架住。感觉就好比是,如果我们看大海的时候是茫茫一片,中间还是要有很多‘障碍物’,像防城港中间就有很多‘障碍物’,就是你的眼睛随时有地方可以架住的这样的一种海景,它不是茫茫一片没有地方放。在防城港,视野上是不会疲劳的。”

  在中国沿海城市,防城港是个来了不想离开的地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