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体教融合走出新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浙江探索

新华社杭州5月1日电 题:体教融合走出新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浙江探索

新华社记者许舜达

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就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他们,需要体育活动锻炼其体魄、磨炼其精神。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动体教融合改革,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和综合素质,形成了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有益探索。

创新“学校+俱乐部”模式

下午3点多,在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下课后的学生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来到铺设着人工草坪的足球场上,练习运球、传球、射门,挥洒汗水。一年一度的校园足球联赛还未开始,但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孩子们已经提前开始“备战”。

柯城区实验小学的校园并不大,却培养出了一批以国奥球员童磊为代表的优秀足球人才,董子健、程添乐、巫羿锦等小球员也入选了新一期国家少年队,学校还被评为浙江省校园足球优秀定点学校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衢州市柯城区地处浙江西部,经济和人口都不占优势,柯城区实验小学的“足球基因”从何而来?

“开展学校体育离不开场地师资,场地我们有,可专业的体育教练是稀缺资源。”柯城区实验小学校长叶小秋说,从2000年开始,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和衢州市华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展开合作,由俱乐部向学校输送6名专业教练,负责常规的足球课以及校队训练比赛,专业教练匮乏的问题迎刃而解。

叶小秋告诉记者,学校搞校园足球坚持了19年,前后5任校长都很支持,效果也很理想。如今班班有球队,年年有联赛,每个学生都能“踢两脚”。而课后的训练也不影响学习,很多小“球星”同时还是“学霸”。

据了解,“学校+俱乐部”的创新模式已经在衢州普及开来。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派驻专业教练,每个学校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至少一个特色项目,目前覆盖全市38所学校,在训学生超过3000人。

培养更多有文化的体育人

走进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泳池边一字排开的小朋友正在练习打水,时不时探出水的小脑袋带着满脸稚气却又严肃认真。很多启蒙教练亲切地把这些学龄前后的孩子称为“小鱼苗”。他们中,可能就有下一个孙杨。戴着水下耳麦的学员们,在水下也能清楚听见教练员在岸上说的话,实时进行动作的纠正和指导。

“中国游泳看浙江,浙江游泳看杭州”,从罗雪娟到叶诗文再到孙杨,杭州泳池里诞生了一个个中国游泳队的领军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杭州游泳的模式中,没有对孩子们进行“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管理”,而是坚持采取“走训”,学习训练两不误,实现了真正的体教结合。

“毕竟奥运冠军是万里挑一,那些成不了金字塔尖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游泳,既能拥有强壮的身体,达到一定水平,也能通过特长生考进各个高校。”国家级游泳教练朱颖说,除了指导游泳,教练们还会定期察看孩子的成绩单,督促他们学习。

朱颖表示,现在运动员的培养已经走向多元化,她希望培养更多有文化的体育人,改变过去对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除了陈经纶体校,杭州还有杭州游泳健身中心和大关游泳健身中心两个点,目前杭州游泳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竞争且各具特色。

体教深度融合走出新路

“体育好的,文化课成绩也能好。”——这是衢州市白云学校里流传的一句话。白云学校成立于2006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其最大的特色是校内开展的体育教育。

“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初中生,都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白云学校校长叶海涛介绍,学生入学开始就受到专业体育教育。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包括田径、围棋、击剑、健美操、射击、射箭等不同的项目,学生们能接触到的远不止是普通的体育课。

衢州市体育局副调研员毛周春介绍,由于历史原因,衢州市没有市本级体校。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手合作,创新体制机制,2010年衢州市柯城区政府为白云学校增挂了“柯城区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的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

在白云学校,所有体校学生都和普通学生被混编入相同的班级,体校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没有任何“优待”,一旦成绩不好甚至有可能被取消参加训练的机会。然而,学生外出参加赛事,有时一去两三周也很平常,落下的功课怎么办?

“我们会派出文化课老师跟队,学生白天比赛,晚上补课,比赛学习两不误。”叶海涛表示,体校中真正成为专业运动员的不到10%,体校不只是培养后备人才,而是培养人的地方。

这是体教融合探索在浙江的一个缩影。2017年,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编办等5家单位联合印发了《浙江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实现“县县有一所新型体校”。

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来可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