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那漏村的“小胖书记”:让梦想照进现实

那漏村的“小胖书记”:让梦想照进现实

——小记东兴市江平镇那漏村驻村第一书记缪道坤

□ 本报记者 苏 靖

缪道坤给客人介绍“多彩那漏”。 本报记者 苏 靖 摄

来到东兴市江平镇那漏村,若是问起驻村第一书记缪道坤,大伙儿都会亲切地称呼他“小胖书记”。

起初,缪道坤主动请缨从东兴市委办公室下到基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也不过是想挑战一下自己,丰富人生阅历。而这一“挑战”,截至今年3月就已整整一年,他不但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也让“多彩那漏”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度假新据点。

创新党员管理:白天忙生产,晚上忙夜谈

村里基础薄弱、条件艰苦,是否真心扑下身子、带领村民真脱贫谋发展,是否能如期实现驻点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目标……这一个个现实问题迎面而来,倔强的缪道坤却丝毫没有打退堂鼓的念想。

初到那漏村,他就把农村党建作为促发展、带脱贫、惠民生的“第一步”。通过走访全村的党员和群众代表,他写下了3万字的调研笔记,理清了党建工作的发展思路,并结合实际谋划出那漏村党建工作“三步走”计划。同时,开通了村级微信公众号,建立党员微信群,实时更新发布党务、村务信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积极争取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与东兴市委办党支部签订协议结对共建、结对帮扶,吸收借鉴党办系统的先进党建经验,充实提升那漏村党支部党建实力及管理水平。

此外,他还将每月1号定为全体党员集中学习日。考虑到一些年长的党员识字有限、眼花耳背,他就通过PPT+有声有图演示、投影仪观看纪录片、现场读书念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开展“三会一课”活动。针对村里多数党员白天干活、晚上才有空的实际情况,他又采取了“白天忙生产,晚上忙夜谈”的方式,开展组织工作和其他中心工作。

规划“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做好“农”的文章

那漏村位于东兴市江平镇西北部,既不靠海也不靠山,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甘蔗和肉桂。而这里的村民,世代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耕种模式,农业生产抗灾能力脆弱,收入增长缓慢。为此,缪道坤按照“一村一品”的设想,多方奔走跑项目、求外援、要资金,结合实际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2018年4月,缪道坤在走访调查那一组群众生产情况时,了解到该组村民曾种植过100多亩的生姜,但缺乏技术又受到气候影响等原因,亏损近20万元。之后,缪道坤与村民多次促膝长谈、反复论证,研究出了“特色花海”“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可有了好点子,但村民却苦于对农业政策的不了解,迟迟不敢下决心“大干一场”。看出了村民的“难处”,缪道坤一方面将收集了解到的相关政策及时告知,另一方面又亲自带着村民到各部门学技术、申请扶持资金、办理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手续等。

一阵忙乎,合作社成立了。这个由当地19名村民组成的合作社,不仅吸纳了5名贫困户,还将100多亩的闲置土地有效流转了起来。经过精心打造,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竹江花寨”,让原本处于观望态度的部分贫困户也主动参与到了产业发展中。

截至2018年底,那漏村集体经济收入9.04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近6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从之前的4300元增长到6000元,实现了历史性的增长和突破。

优化乡村治理:让村民生活美起来

那漏村有66户贫困户,其中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妇女儿童是主要帮扶对象,为了让这部分弱势群体更有信心、更有激情、更有活力向贫困宣战,缪道坤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上日程,大力推进“两个文明”创建,为精准扶贫增志气、造声势、优环境。

看到村落庭院无垃圾桶和路灯,他就利用第一书记5万元驻村帮扶经费来购买;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个好的读书环境,他又相继成立了那漏小学留守儿童爱心书屋;村里的老人妇女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他将建设老人妇女活动中心纳入村建设的规划中,并积极争取农村“两改”“危改”项目,通过项目整合实施;在加强和创新农村管理上,他号召每个村民小组南北两面都贴上“身份证”,极大地方便扶贫家访和入户调查;他还开展了“一收集双评议双反馈”服务,“变群众跑腿办事”为“队员跑腿服务”。

2019年的大年初一,他和村委工作人员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新春村民联欢会。

汗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芒,付出总能照亮梦想的天空。驻村的日子固然是艰苦的,但也是甘甜的,看着那漏村的面貌悄然改观,听到那漏村的百姓私下赞叹,缪道坤的心里是幸福的、甜蜜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