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千古灵渠:活态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 “丝路”重要节点

这条全长约37公里的灵渠,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着大半个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通粮道”,运军饷,到汉代开通了客运,宋代灵渠到达鼎盛,物资流通,货运发展迅速,一直到清代都十分繁忙。清道光年间的官方告示记为“官商船只,络绎不绝”。

在清代,古人留下了“连樯衔尾”的记载,生动描述了当时船队连贯不断,船只之间首尾相连的盛况。清朝广西巡抚陈元龙撰文,称灵渠“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

近代灵渠的运输功能依然重要,每天客货船多时达30余艘,货运量达300余吨。至抗战时期的1938年,因军运需要还由中央拨款广西省府负责疏浚、修理灵渠。直至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水运的历史才逐步终结。

“灵渠推动了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进而奠定古代中国的基本版图,并且它还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可以这么说,没有灵渠就没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的繁荣。”杨迪忠掷地有声地说。

岁月悠悠两千余载。自20世纪40年代湘桂铁路开通,灵渠的运输功能便开始逐渐弱化。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灵渠航运基本停止。

尽管灵渠的水运功能基本消失,但它的灌溉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继续发挥着作用,成为当地水利的命脉,兴安的水田灌溉基本靠它了。东汉时期,史载马援南征交趾,曾“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唐代时期数千顷水田得以灌溉,明朝更是灌田万顷。目前灌溉面积约6万多亩。

3 运河涅槃重生

如何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更好地为子孙后代造福,一直是兴安人最热门的话题。

“我赞成一些专家的看法,灵渠如果仅仅是静态保护,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只有让这个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活态保存下去,才更有价值和意义。”杨迪忠说。

让灵渠复航!兴安人达成共识,并行动起来:大小天平全面维修,铧嘴、水街恢复原貌,对南渠县城段进行清淤和补漏,对坍塌的秦堤进行抢修保护,并对北渠进行维修加固。现在进行着南渠一、二期修缮工程,灵渠复航工程、灵渠博物馆修建工程、沿岸村落环境整合整治工程等等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灵渠的保护与展示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给兴安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福泽。

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的同时,不断挖掘灵渠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古严关、秦城汉墓、严关宋窑遗址、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碑刻、湖广会馆、灵源寺、四贤祠等等带着历史文化烙印,凸显在人们面前,如同翻开了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

在兴安人的共同努力下,耀眼的光环接踵而至:1988年,灵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再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兴安县启动灵渠“申遗”,灵渠修缮保护进入了全面加速期。2017年,兴安县启动了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2018年8月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面对这些耀眼光环,兴安人并没有沾沾自喜,停步不前,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目前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18年1月9日,嘱目已久的灵渠复航一期试航仪式在溶江镇黄铺码头举行,灵渠航运功能在中断数十年之后开始分段复航。同年12月,兴安灵渠文化展示中心(兴安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建成封顶。2019年2月1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标志碑在灵渠大门矗立,成为灵渠一道古韵雅致的新景观。

“灵渠南渠复航工程已完成一期的通航,争取今年年底实现全程复航。”杨迪忠说,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实施,更彰显出灵渠申遗、复航工作的重大意义。“保护与利用好灵渠,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前正在努力做好的头等大事。”杨迪忠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这雨夜里,打着伞徜徉在千年沧桑的古运河堤岸,细雨濛濛中,古树参天,流水潺潺,亭台楼榭、鳞次巨舫、林立商铺……往昔灵渠的繁华恍若再现。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