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9月19日电题:近距离感受台风“山竹”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
9月19日,洪水重灾区广东省阳春市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两天前被洪水淹没的东湖西路上已经是车水马龙,街道两旁的店铺正忙碌地准备着恢复营业,街心公园里不少人正在树荫下纳凉。一旁环卫工人、电力工人等忙碌的身影在提醒着人们:这里刚刚经受过台风“山竹”所带来的洪灾。
作为今年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山竹”可谓“来势汹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直径1200公里,比一般台风大1.5倍。
为应对“山竹”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广东省防总曾一度将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这已经是四级防风应急响应的最高级别。受台风直接影响的地区,全部采取停工、停产、停市、停课、停运等应急措施,减少外出活动人员,避免人员伤亡。
时间回到15日傍晚,天色微暗。在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东平镇海边的一条街道上,已基本看不到行人的踪迹。马路旁的店铺门口有几个当地的村民,正望着远处一条细线般的防波堤默不作声。
此时,距离台风“山竹”登陆还有不到24小时。
“我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像这次的台风也没见过几次。”东平镇一家旅店的老板这样对记者说道。
东平镇是气象部门早先预测的台风“山竹”最可能的登陆地点之一。当地居民告诉记者,2008年台风“黑格比”袭击东平镇时,由于海边没有现在的堤岸、硬化路面和排水系统保护,凶猛的海水混杂着雨水冲进了民房内,损失惨重。
“当时那个水有这么高。”一位居民向记者比了个一人高的手势。
如今,为了应对“山竹”,当地居民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工作:门口堆沙袋、门把手上横插上木棍、窗户上贴上“米”字形的胶带……
整个夜晚,酒店的楼房都有着微微的晃动感,把手放在玻璃上,能感觉到风拼命想钻进屋内的力量。记者第一次经历如此强度的台风,一夜无眠。
16日下午3点半,距离台风“山竹”预计登陆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东平镇海边的马路上,暴雨带来的积水已经没过小腿,强风裹挟着雨点拍在人脸上,能够感觉到明显的痛感,道路两旁的树木已经被风压弯了腰,有一棵小树甚至已经被连根拔起,横在了路上。
下午5点,台风“山竹”在江门台山海宴镇登陆,距离记者所在地直线距离只有30多公里。
出乎意料的是,登陆之后,“山竹”的行进路线突然发生了改变,直接“冲”向了东平镇。风越来越强,雨越来越大,房间的窗户也变得难以打开,微微打开一点后,雨水便涌了进来。
在此之后,“山竹”一路向西北方向行进,于16日晚上11点左右离开广东,进入广西境内。
17日一早,记者收到阳江市三防办消息,阳春市已下起了大暴雨,部分街道已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现象。当记者一行人赶到阳春市东湖西路时,整条街道已经被雨水淹没,道路两旁的店铺台阶已经完全“消失”。街道深处一辆轿车已被淹没大半无法启动,只剩车灯还在一闪一闪地亮着。
“这样下去,再过一会儿我的店就要被淹了。”路口的一家凉茶店老板对记者说。
果不其然,持续不断的暴雨引起了东湖西路附近漠阳江水位的暴涨,大量江水开始倒灌进街道内。没过一会儿,整条街上的积水就已经变成了浑浊的黄色,原本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也没有了可以移动的车辆。
记者一行人被迫转移到附近的高点——漠阳江二桥上。在桥上可以看到,江水水位已经远远超过江岸,淹没了两岸的步道,两侧的桥头也已经被淹没,普通车辆完全无法通行。
在被困桥上3个小时之后,天色渐黑,记者一行人只能选择弃车而去,乘坐救援队的冲锋舟回到地势相对较高的府前路。在这里,公安、武警、消防各部门工作人员严阵以待,准备应对灾情的下一步发展。
第二天早晨记者再回到府前路时,发现有4名消防官兵睡倒在消防车里,任凭雨过天晴后阳光刺眼。
救援还在继续。在受灾最为严重的春城街道,大片鱼塘和农田已经被水淹没,不少二层民房的一层已经完全浸泡在水中。救援队员们划着皮划艇,穿过已经变成“河”的乡间小道,把热乎乎的盒饭和饮用水送到被困村民家中。
追逐“山竹”脚步的几天里,最让记者感到震撼的,不是狂风暴雨的压迫感,而是各地人民在台风中从容淡定的姿态。
在东平镇,台风过境后的第二天,街道上只剩下一汪汪浅浅的积水,安置点里的村民也开始陆续回家,不少店铺门前的沙袋已被移开,取而代之的是之前搬走的绿植。
在春城街道,刘屋角村负责人刘以用划着船给村民们派送物资,遇到在水里捞鱼的村民,两人还笑着打了个招呼。
台风凶猛,众志成城亦可平安度过。“山竹”带来的影响虽然还未完全退去,但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