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聚焦“五个卓越” 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

聚焦“五个卓越” 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

贺祖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高度,强调高校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利好政策,“双一流”中的“一流”,强调的是“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一种水平,又是一种精神和品质追求。高校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聚焦“五个卓越”追求卓越,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强卓越学科建设

聚焦优势学科率先形成突破口,继而由点到面,实现整体卓越发展,是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作为地方高校,尤其要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做好学科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升质量和服务需求为导向,结合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水平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等行业评价结论,科学调整学科布局,精简学科数目,加快紧缺人才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撤销社会需求不大、办学水平不高的学科专业,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二是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围绕办学优势,紧贴区域及行业的创新实践,实施以传统优势学科带动相近学科特别是新兴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学科集群发展战略,打破学科、学院间的学术与管理壁垒,推动学科集群内部的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为学科高地与学科高峰建设奠定基础。三是着力培育学科高峰。围绕学术前沿和国家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以学科集群为依托,通过分层次建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建设打造一批高峰学科和若干高峰学科方向,并进一步发挥优势学科与培育学科的辐射、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办好卓越本科教育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办好高水平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一是抓好教学改革。要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向课堂、科研和管理要质量。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制定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跨校际进行课程研修;创新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将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手段和新技术等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构建教学和科研协同育人创新机制;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对接好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二是促进专业改革。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取增、建、关、停、并等策略,建立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立足定位、展现特色、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适应新时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三是重视特色发展。在专业建设中不求大求全,要对接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突出重点,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构建新机制、提供新保障,对重点特色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扶持,实现自身优势专业和社会发展诉求的良性结合,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卓越师资队伍

大师即是卓越的师资,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行稳致远之根本。卓越师资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大学历史沉淀与文化赓续之下招贤纳才之路。为此,一是完善高端人才的“引育”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学科团队和平台建设,争取在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大力引进高水平的外国专家,贯彻“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政策,积极利用外智开展好合作研究。二是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广西高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深造,拓宽学术视野;深入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参与研发、工作或学习,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扶持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三是师资建设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高校内部要建立健全教师海外培养机制,建立起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赴海外研修情况与职称评聘、科研及教学等考核结合起来,推进实施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逐步提高海外访学研究背景教师的比例。

营造卓越大学文化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除了硬实力的持续提升外,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极为关键。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制度建设之中,引导师生员工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深入挖掘校本文化基因。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办学传统,有自身的精神与品格。大学文化的打造,离不开校史文化精神的挖掘,并深入凝练校本大学精神,建设大学文化品牌集群,从而引导和鼓励各具特色的校史文化、院系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和校友文化建设,增强师生、校友对校园文化的情感认同与自信。三是有力拓展学校文化的辐射力。大学从来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而是在引领与辐射中不断前行。因此,要加强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做强学校文化产业,并以此为推手推动文化“走出去”,促进校地文化融合发展,讲好大学故事、中国故事,提高大学文化引领力。

提供卓越社会服务

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卓越的服务。一要在推动大学内部各种科研要素跨学科、跨校、跨区域、跨部门、跨境、跨国协同创新,重点建设若干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上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创新合作平台,聚集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形成若干个“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学科团队,发挥人才的智力源作用。二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需求,强化大学对区域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策略应用研究,建设具有基础理论研究、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舆论引导、决策咨询等职能和功能的高校新型智库。如着力服务“一带一路”“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打造特色优势智库。同时,加强大学内部各类研究平台的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并纳入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三要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地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尤其是应用型大学,要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强校之路。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