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建设美丽广西需勇闯“深水区”

建设美丽广西需勇闯“深水区”

——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思考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厅长、党组书记 檀庆瑞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我国生态环境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再次作了阐述,提出了六大原则、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形成,是新时代我国进入到环境保护新时期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次大会是新时代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由此迈进了新的历史起点!

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不断积累,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福建紫金矿业溃坝事件、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事件等都一次次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路径抉择,进而产生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环境质量;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污染结构。

生态环境是广西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得天独厚的禀赋让广西在生态环保方面占领了先机。2017年我区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保持全国前列水平,生态优势金不换。尽管如此,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总要求是高质量发展,既要实现我区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满足国家对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要求,广西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当前,广西的污染防治工作新旧任务叠加,困难和压力剧增,已经进入源头防治的“深水区”,以往被动末端治理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实施源头防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如何实现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结合广西环境保护事业实际,我认为应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是坚定绿色发展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论述和批示指示达300余次,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反复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因此,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工作中,广西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按照“五个扎实”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区,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重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打好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不等不拖,蹄疾步稳向前推进;也要有打好持久战的耐心和恒心,不急不躁,坚持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在面对认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杂音时,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切实认清因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的经济增长,是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增长,是那些对人民美好生活带来负效果的增长,是那些影响长远发展的“黑色增长”,这样的增长绝不能要。对此类增长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

二是清醒认识广西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治理水平面临严峻考验。尽管广西的生态禀赋良好,但近年来,广西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大,在新一轮发展阶段中既有基础有优势,又有局限有挑战。广西污染排放的峰值还没有到来,鉴于此,我们要有危机感,要有清醒认识,不能沉醉于“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越感当中。环境容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开放发展的短板。

我区环境保护工作也同样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环境治理有差距。根据《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广西的“环境质量指数”排全国第四位,但在环境治理投入、严控环境污染等方面力度还不够,环境风险仍突出,在技术支撑和相关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高位推动,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聚力,企业改革升级,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大环保”格局。近年来,尽管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但“大环保”工作格局还未健全,环保工作绩效考评绿色指挥棒的作用未能够充分发挥,责任与压力主要还落在各级环保部门的肩上。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必须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底线,明确部门责任清单,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持续推进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大力推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同时,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

四是努力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环境倒逼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广西可借鉴各方经验,注重培育绿色问题思维、绿色底线思维、绿色系统思维,以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生态环境问题根子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环境消耗、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作用,实现“四增四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倒逼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要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深入实施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在新兴生态产业发展、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生态种养、生态旅游、水环境改善、大气环境治理、土壤修复与改善、固体废弃物处置、生态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持续发力。用好用足国家加大环境治理投入的难得机遇,参与国家环保治理产业竞争,把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治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孵化培育一批广西本土的环保龙头企业,将环保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五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为契机,进一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从打赢蓝天保卫战到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当前广西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必须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把污染防治放在各级党委、各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工作的重要位置,尊重规律,坚持底线思维,对照国家的部署要求,抓准、抓紧、抓实,细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举措,动员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层层抓落实。要抓紧制定作战计划和方案,细化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条件,做到按图施工、挂图作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确保攻坚战取得明显见效。

经过努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指出广西七大类37个问题中完成整改24个,完成率为65%;基本完成整改5个。37个问题涉及的510个整改关键步骤已完成453个,完成率超过88.8%。我区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群众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但少数流域综合整治、自然保护区确界和大气环境质量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环保“攻坚”“督察”“回头看”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全区环保系统将不懈致力于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深入开展“大调研、大帮扶、大培训、大督察、大宣传”活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开展清水行动,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扎实推进环保制度改革,加强环境监测、执法、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环评审批“放管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胜非为难,持之为难”,为了还子孙后代一片蓝天白云,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久久为功,向人民交上一份“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体验得到的,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意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