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八闽千姿:侨乡莆田尤见“南洋风”

蒜溪公园。(钟欣摄)

  中新网福建莆田4月1日电 (林春茵 林剑冰)4月1日清晨6时,侨乡福建莆田的蒜溪公园里,荔枝树上的晨露未干,25岁的印尼华裔青年吴毅涛却已经在南洋风艺术餐厅用香茅和椰奶熬印尼咖喱了。

  蒜溪公园座落在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蒜溪蜿蜒十里,串联沿岸江口镇官庄、东大几个村庄。江口是福建传统侨乡,常住人口不过万余人,海外乡亲多达常住人口的近3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这给当地带来不少南洋印记。

蒜溪公园一景。(钟欣摄)

  当天,恰逢周末,蒜溪公园游人众多。吴毅涛告诉中新网记者,来此踏春的游人有一半是为了他这手正宗咖喱而来的。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启动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包括江口镇在内,全国90个建制镇列入首批试点。江口镇的蒜溪片区是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区域,当地计划投资36.6亿元(人民币,下同)将其打造为“蒜溪南洋文创小镇”。

  在这里,近百座莆仙、南洋风格古民居保存完好,规划活化建成东南亚华侨祖籍地休闲度假区。吴毅涛的餐厅算是其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者。作为印尼华人第三代,他七年前陪母亲回到祖地江口镇官庄村旅居,“替祖父回乡寻根”。

  回想起对家乡的最初印象,吴毅涛坦言,“难以想象祖父挂念的祖地,遭受鸭场、猪场等养殖污染,蒜溪河道都是垃圾。”而如今,河道干净,蒜溪两岸风光美不胜收。

南洋古民居。(钟欣摄)

  去年,他开起了南洋风艺术餐厅,还专程“海淘”定制了印尼娘惹风的玻璃灯罩。他说,当年祖父初到南洋时,即使只能点油灯,也不用较为便宜的透明灯罩,而用印尼流行俏色玻璃灯罩。“这里面有华人积极入世的心态”。

  在江口当地的民俗专家姚斌看来,百年前,到海外打拼的江口人小有所成便回乡修宅建厝,运回当时中国罕见的水泥、钢筋、瓷砖等建筑物资,堪称最早的“海淘族”。

  现已修葺活化为“侨乡家风家训馆”的江口镇东大村华侨姚馀三故居,还收藏着这些建筑物资,同时展示江口镇多个华侨家族的家规家训。

  “侨乡文化和华侨精神,植根于家规祖训,外现于古民居建筑风格,成为莆田宝贵的文化资产。”姚斌说。

  包括姚馀三故居在内,东大村现存38座古民居,郭厝利大厝、姚丰隆大厝、文德楼等次第展现百年南洋风情。古民居大多由美国或英国的建筑设计师操刀设计施工,以典型的南洋建筑风格嫁接莆仙传统文化趣味,呈现中外建筑美学的融合。

南洋古民居。(钟欣摄)

  “现存古民居可见当时莆仙华侨财力之雄厚,也可见他们的爱乡之情。”姚斌说,江口镇已经有了南洋餐厅、休闲酒吧,还创建了油画、摄影、国学等蒜溪创客基地,“但我们也愿意慢一点,让古民居的活化经得起百年考量。”

  从江口走出去的福建知名作家陈章汉、书法家陈章武兄弟,曾就读于当地华侨捐建的邵源小学。如今,陈章汉计划回乡开书院,也与媒体合作用文字影音方式展示家乡之美。“南洋之风让家乡有开放包容气质,可以容纳我们读书人,我们一直感念家乡。”

  莆田市法制办主任、莆田市美丽办副主任蔡祖荣说,江口乡村振兴强调“一村一品”,除了东大村建设南洋旅游街区,还有顶坡村建设葡萄庄园、上后村建设百香果和火龙果采摘园等,“在‘景美’之外还要‘民富’。”(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