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52位空巢老人的特殊“春晚”

52位空巢老人的特殊“春晚”

北京西城区金融街养老照料中心除夕见闻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记者梁相斌、李德欣、邰思聪)大年三十下午3:30,北京寒风凛冽。但在西城区同光胡同的一个小院里,火红的灯笼、欢快的音乐,到处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这里是西城区金融街养老照料中心,52位空巢老人与护理员一起,正准备举办一台“特殊春晚”。

“各位爷爷奶奶春节好!晚会即将开始,请大家坐好。”护理员董绍宇说。活动大厅里,老人们期盼已久的“春晚”即将上演。

“这些孩子好多和我孙女一样大。”84岁的侯淑兰老人对记者说,“我孙女在国外留学,已经有10年没见了,来到这里他们天天喊我奶奶,一下有了这么多孙子孙女,我能不高兴吗?”

“这些孩子不仅有礼貌,服务也特别周到。”85岁的董瑛说,年前自己的老伴突发高烧,幸亏半夜查房的护理员及时发现送医才转危为安。

“我们每2小时查一次房,发现问题马上启动应急预案。”金融街养老照料中心院长高敏说,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隔壁,一般的小病足不出户就能医治。

“我们在北京运营十多家养老机构,都建在医院附近,以医养结合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负责运营照料中心的儆堂集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力说。

“与身体健康相比,老人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精力。”高敏告诉记者,入住照料中心的很多是空巢老人,每年临近春节就会出现思念家人情绪低落的情况。“我们会多跟他们交流,举办各种活动,抵消老人思念的愁绪,特别是除夕这天,活动一定要安排得满满的。”

照料中心有22位老人是党员,为了满足他们过组织生活的需要,这里还申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每两周举行一次支部活动,增强老人的归属感。”高敏说。

“爷爷奶奶们,晚会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舞蹈,新年旺旺旺。”护理员们翩翩起舞,老人们拍手打节奏,乐得合不拢嘴。

晚会节目编排很用心,两个音乐带动节目由全场人员互动完成,用音乐带动老人们运动筋骨。照料中心的老人平均年龄85岁,其中有3位101岁老人,所以晚会仅40分钟结束。

“接下来,请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包饺子!”一转眼,刚刚还是演员的护理员“变身”为厨师,和老人们一起包馅儿、捏褶儿。“这饺子馅闻着就香。”78岁的许国智说,许多老人爱吃面食,照料中心就聘请了专业面点师。

“妈妈住在这里,我心里踏实。”前来探望老母亲的徐茁告诉记者,母亲失能失智多年,之前聘请保姆照料,不放心也不称心,“这里的护理员照料技能强,很有爱心,妈妈虽然不明白,但脸上总有笑容。”

傅力介绍,护理员都是大专文化,公司每年会组织员工到国外专业养老机构进行实地培训,还计划开设传统文化礼仪方面的课程,形成尊老敬老的企业文化。

“我们在运营上的投入确实比较多。但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我们敢投也愿意投。”傅力说。

记者了解到,金融街养老照料中心由金融街街道办事处投资兴建,由儆堂集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托管运营。“通过免费提供用地、用房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大大减少了运营成本。”西城区老龄办主任赵文利介绍,目前该区建成的28家养老照料中心,大多数采取这种“公建民营”的模式,“企业成本降低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最终老百姓受益。”

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了,由护理员端到每一位老人面前。“美丽的青春年华在这里奉献,温暖抚慰着老人的夕阳岁月,向你们致以最高敬意!”99岁的杨恺老人大声朗读着感谢信。

数据显示,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350万左右,约一半是空巢老人。为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北京市在老龄事业投入上已连续5年每年保持10%的增长,去年仅市财政投入就达12亿元。

“就目前来看,养老床位还是很紧张的,还有很多老人在排队。”高敏说,如果能把服务延伸到家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将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问题。

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协同推进、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统筹发展”“年内新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50家”“更好满足多元化养老要求”。

“时间不早了,爷爷奶奶们早点休息吧。”护理员赵锦善意地提醒着。“不能让老人太过兴奋,这样反而会在以后几天增加孤独感。”赵锦告诉记者。

晚上9点15分,侯淑兰和往常一样按时上床。在照料中心度过的第一个除夕夜,她感到很充实。“希望明天能接到孙女的电话,给我拜年。”望着窗外中国结上的福字,侯淑兰念叨着。

晚上10点,赵锦结束了第一次夜间查房。这位来自河北的“90后”女孩第一次在外过年。“今年我们20多个小伙伴自愿留下陪这里的爷爷奶奶,我们自己的父母只好做一次‘空巢老人’了。”

手机视频接通了,屏幕另一端立刻传来家人亲切的画面和声音。

“爸,妈,女儿给二老拜年啦!”赵锦热切地小声问候道,生怕吵醒已经熟睡的老人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