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又”字彰显的科学方法
——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办好〈广西日报〉的指示信》发表六十周年
司马骅
2018年1月12日,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办好〈广西日报〉的指示信》发表60周年纪念日。1958年1月12日,毛主席在南宁会议期间为办好《广西日报》专门给当时的广西省委主要领导刘建勋、韦国清写信指出:省报问题是一个极重要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同广西日报的编辑们一道,包括版面、新闻、社论、理论、文艺等项,钻进去,想了又想,分析又分析,比较又比较,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找出一条道路来的……毛泽东同志身先士卒,言传身教,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指导省报工作。而其中的三个“又”字工作方法,更成为60年来我们办报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
下面就指示信中的三个“又”字彰显的调查研究科学方法,谈谈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找到宣传规律的几点认识。
一、从“钻进去,想了又想”的第一个“又”字来看,这个“又”字是表明采编人员的一种思维活动。我们知道,任何媒体的宣传报道,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这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曲折复杂的。在宣传报道中如何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这是记者编辑经常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出发,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为此,他提出“想了又想”的方法,就是要求我们从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去想,有的放矢。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党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报纸宣传工作中的再现。这一“想了又想”要求我们要从“实事”中去想,又从“想”中去“求是”,在“实事求是”中包含的多个“又”字上狠下功夫,才能使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日趋统一,有助于在实践中出色完成办报宣传任务。
二、从“钻进去”“分析又分析”的第二个“又”字来看,这个“又”字同样是采编人员对宣传工作各种矛盾研究的思维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曾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由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复杂性,采编人员对有关重大宣传报道,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看到主流,也看到支流;既看到成绩,也看到缺点。坚持一分为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去观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宣传报道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宣传报道水平。
三、从“钻进去”同各省报纸“比较又比较”的“又”字来看,这个“又”字是要求编辑记者认真对照报纸,找出差距,促进宣传报道工作的又一种思维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斗争才有发展。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办报常用的有正确与错误的比较,内容与形式、看专题专项比较等。每过一两年,通过全国或部分省、区、市新闻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评比好稿、好版面,是各地各报运用这一比较方法的大好时机。广西地处沿海,但又是西部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在办好《广西日报》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与有相关特点的兄弟省(区)报进行各项比较,取长补短,学习先进经验,办出地方报纸特色。可见这一“比较又比较”方法,有助于激发办报活力,提高办报质量,是深化对办报“找道路”宣传规律认识的有效途径。
经验告诉我们,指示信中连用的三个“又”字,意在表示多次、反复或继续,等等。这些思维活动,彼此联系,互为促进,在做法上,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统一于办报实践之中,能充分显示和发挥这一科学方法的极大作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媒体人应坚守宣传岗位职责,勇于担当此任,善于学习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因为,这是办报纸或其他媒体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作者为广西日报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