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在外辗转了15年的韦诚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覃塘区东龙镇闭村。虽是农民出身却从没种过地的韦诚,要回到村里种秋葵。而且说干就干,一口气租下村民撂荒了七八年的近200亩连片土地,今年一开春就种下80多亩秋葵,并同几个村民成立了合作社。
11月10日,覃塘区万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秋葵示范基地一眼望去绿油油的,工人也同往日一般忙碌。他们躬身在地里剪着秋葵果实,精致的小剪子咔嚓一响,长得酷似辣椒的果实就被工人收到了随身背着的小桶里。
这些人都是韦诚雇来护理、采摘秋葵的村民,年龄都在50岁左右。其中一位名叫葛桂莲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但是身体健朗,摘果的手法熟练,她每月要来20多天,“没有这份工作就没有收入。”
“基地每天都要用三四十个工人,他们过来一天工作8个小时,每天80块钱,都是现结。”韦诚告诉记者,包括葛桂莲在内,这些“农事钟点工”大多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只种了几分薄田,年纪大了没办法外出务工,每天过来做日工能增加一笔收入。现在用的人较少,但在秋葵丰产期,就是一天雇40多个工人也不够用。
据韦诚介绍,秋葵一年产两季,现在工人们采摘的秋葵是第二季的果实,每亩地能有两三千斤的产量。合作社目前固定与南宁一家公司合作,产品都是外销,产多少公司收多少,批发价每斤2.5至4元。
没呆在村里的那十五年,韦诚当过兵,做过物资公司员工,下岗后曾跑到区内的北海、崇左、百色、南宁和贵州省做生意,陆续开过8个中板厂。后来因为市场低迷、运输成本高等原因,他把中板厂都关了。
他回来的契机是因为村委主任韦乃那的一通电话。电话里,韦乃那告诉他,由于村里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少,土地丢荒严重,闲置土地很多,问他要不要回来发展。
“土地丢了多可惜,闲置土地租金也便宜,有那么多土地干什么不行!”本就有回乡创业念头的韦诚,当即展开了新一轮谋划。
经过市场调查,韦诚认定种植秋葵很有市场前景。回到家乡,他跑家窜户,同村民们谈起了流转土地的事宜。撂荒了七八年的土地,与其继续闲置,不如给别人利用起来,多一项收入也好,村民都很乐意把土地租给韦诚。
韦诚选择回来发展还有一个目标:要带动村里群众脱贫,促进村子产业发展。
“这是我们村第一个产业,我们十分支持!”韦乃那说,闭村是个贫困村,有贫困户97户394人,秋葵基地在带动群众增收方面效果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