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期的“儿童之家”活动日又到了。近日,在港北区中里乡六台村“儿童之家”的篮球场上,六台小学的孩子们早早地来到球场,等待一群特殊的“老朋友”。
上午九点,“老朋友”们如约而至——他们是贵港荷城义工协会的义工。与往日不同的是,义工们还带来了一群新的“朋友”——港北区人民法院的法官。
为孩子们举办一场模拟法庭,是这期“儿童之家”活动内容之一。当天“儿童之家”活动,就从模拟法庭开始。
“咚!”随着法槌的清脆敲响,审判长宣布一桩偷窃案件开庭。模拟法庭由五、六年级的学生扮演法庭的每个角色,审判长、公诉人、书记员、辩护人、法警、犯罪嫌疑人和家属,有模有样的“审理”起一宗“未成年人犯罪案”。如果不考虑他们是稚嫩的孩子,会令人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法庭。
这场看起来简单的“模拟法庭”,凝聚着法律专家、儿童工作保护委员会和义工协会的共同力量。这是我市搭建儿童保护体系“专家智库+儿童保护委员会+社会组织”的缩影。
六台村“儿童之家”是“儿童工作资源中心项目”。由于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2016年9月29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下发通知,决定2016年至2018年在广西实施“儿童工作资源中心”项目,港北区是广西试点之一,六台村“儿童之家”是港北区10个“儿童工作资源中心”项目之一。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亲情陪伴,面临着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市妇联主席陈晓军说,为了真正能够帮助这些孩子,我市创建了“专家智库+儿童保护委员会+社会组织”儿童保护体系,将能够保护儿童的力量都链接到一起,就像收集阳光的“容器”,让留守儿童在阳光集中的地方吸收“养分”。
为此,我市组建了一支由35名来自教育、卫生、司法、群团等领域优秀的市级儿童工作专家团队,港北区组建了一支11人的儿童工作专家团队。专家团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儿童和家长开展法律法规、学习交友、心理抚慰等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专业学术优势,为儿童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把智慧力量收集到“阳光瓶”里。
我市还探索创新,在港北区成立了由县市区分管领导、乡镇(街道)、村委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的三级儿童保护工作委员会,公安、教育、民政、卫计、妇联等单位为委员会成员。儿童保护工作委员会负责实施儿童保护个案发现、接受报告、调查评估、立案、介入干预、结案、救助等工作,把行动力量收集到“阳光瓶”中。
为确保项目实施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我市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并进行监督。全国优秀义工组织贵港荷城义工协会作为社会专业组织,成为了“儿童工作资源中心”项目的其中一支力量。补充力量也被收集到了“阳光瓶”中。
“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妇联,同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陈晓军介绍,建立起一整套机制后,四级妇联联动,一方面协助政府引导项目运行,另一方面指导专家库、儿童工作保护委员会、社会组织开展具体工作,保证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与留守儿童距离最近的贵港荷城义工协会组织参与服务“儿童之家”的社工613人次,开展了团队拓展活动、国学礼仪、预防犯罪知识、儿童暴力伤害预防、眼睛保健、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等主题活动89次。项目开展一年多以来帮助“儿童之家”募集儿童生活学习物资折价共计近10万元,受益儿童500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让“阳光瓶”的热量更强、更足。
“专家智库+儿童保护委员会+社会组织”机制真正发挥了作用。今年7月,港北区专家团队成员陈雪芬在调研活动中得知大圩镇乐堂村一名男童自小性格孤僻,很少和村里人说话,去年已适龄入学,却没有走进校门。
发现情况后,陈雪芬与义工为男童进行心理疏导,两个月后这个孩子逐渐融入儿童群体,性格慢慢开朗起来。同时,经过乐堂村、大圩镇、港北区“三级”儿童保护工作委员会介入协调,今年秋季男童已入学就读。此外,贵港荷城义工协会与专家团队先后成功帮助中里乡六台村两名儿童走出自闭阴影。
我市儿童工作资源中心项目建设工作,还得到了国际慈善机构香港智行基金会的支持。去年,香港智行基金会在港北区中里乡六台村“儿童之家”开通“网络视频教室课”,全国各地高校志愿者与这里的孩子进行在线视频互动,学知识、长见识。“它打开了农村儿童认识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荷城义工协会协会负责人韦雪明说。“阳光瓶”由此又为孩子们收集到更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