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倒逼“节水革命”,绿色产业焕发新活力
黑河调水,重在中游。有了黑河水,才有“金张掖”;分了黑河水,张掖怎么办?
刘钢介绍,张掖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用水占全河的90%以上。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分水方案,张掖要往下游分出六成水量,相当于减少60万亩耕地的用水量,难度可想而知。
“关键在节水,潜力在农业。”中游各地开始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倒逼结构调整,掀起一场农业节水“自我革命”。
2001年,张掖成为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张掖市把水与农民的利益捆绑起来,形成“以水定地,配水到户,水量交易,水票运转”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以水调结构。甘州区将灌区七成以上的小麦改为节水型制种玉米。“以前浇地大水漫灌,水把埂子冲掉也不在意。现在要精打细算,多用水多交钱。”头闸村村民郭龙算了一笔账:他租种50亩地,与以前种植小麦相比,一亩节水近一半,亩收入增加700多元。
节水技术跟进。张掖大力推广全膜垄作沟灌,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等节水增收技术。党寨镇十号村村支书宋发林说,以前小麦套种玉米,一年要浇600多立方米水,现在制种玉米用膜下滴灌技术,一年只用200多立方米水。
水交易日益成熟,“卖水”是农户间的寻常事。“省水就是省钱,让咱多浇水都不干。”高台县农民刘兴文说,“每个农户一本水权证,先交水票后浇水,用不完的水票,可通过水市场卖。”水权交易有效平衡了农村用水,户户明确总量,人人清楚定额,节水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打造节水型经济,张掖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开荒地,禁种新的高耗水作物,压缩已有的高耗水作物;扩大林草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300余万亩,年节水1.5亿立方米,用水总量控制在22.54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8。
节水农业并未影响发展。“张掖玉米种子”走向全国,张掖成为国内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市场份额占到全国40%,“三品一标”总量达216个,生产面积270万亩,占农产品生产面积的71%,绿色农业焕发新活力。
上一页 下一页 |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