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刘节明:“刘一刀”的痴心与执着

2017年08月22日 16:53 来源:中国吉安网 作者:白灵 编辑:覃鸿图

1992年,祖父去世,20多岁的刘节明单独“接活”,“这么年轻,就会造像?”平衡传统与现代 保持匠人心态 他打造传统文化“留声机” 在刘节明的农家小院,到处都有东固传统造像、根雕、玉雕等作品,一个个神形兼备,惟妙惟肖,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 白灵

在青原区的红色畲乡东固,提到传统造像,首屈一指的便是刘节明。

他从小学艺,20多岁起便能独当一面,4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用娴熟的技艺,把木头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扬。

  对于自己的作品,刘节明总是分外爱惜,经常擦拭上面的灰尘。

一个农家汉子,他却成为了江西师范大学的研究员,中央美院、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不远万里赶来,只为和他一席长谈。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他倾心于传统造像,还原传统工艺,办传习所,打破家中技艺不外传的桎梏,惟愿传统技艺能发扬光大。

  刘节明的作品斩获多项大奖,这是其中一部分证书。

2015年东固造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担任了江西省高级根艺美术师、江西省根石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等等。8月上旬的一个上午,在飘满木头清香的农家小院,刘节明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5岁起开始学习 用坏了6套工具 他获“刘一刀”美誉

明朝初年,刘氏家族成员因雕刻宗教神像而名噪一方,成为御用的“雕銮匠”,刘节明与其兄弟为第53代传人。

  刘节明展示画稿

刘节明5岁起便跟随祖父学习画画,15岁接触传统画稿,小小年纪就和祖父跋山涉水为四邻八方造像。没有画笔,刘节明便折树枝做。没有画纸,就用烟盒扎成册,白天干农活,晚上还就着煤油灯一笔一划的练习,经常熏得鼻子乌黑。进行雕刻时,手上的大伤小伤成了家常便饭,仅工具就用坏了6套(每套20件)。这过程中,祖父经常给他讲传统画稿里的故事,那些情节让刘节明听得入迷,对传统造像越来越感兴趣。

  正在工作的刘节明

就在刘节明自认为学习了很多东西时。一天祖父带他去造像,乘着祖父离开,刘节明准备“小试牛刀”,谁料竟把自认为简单的金元宝雕坏了。这件事让他明白纸上临摹和实际立体雕刻的区别,激励他下苦工学。用刘节明的话来说,这一学便学“痴了”。1987年,他赴鹰潭学习,回来途中看见各类有关雕刻的书籍爱不释手,竟只留下乘车的钱,其余全部买了书,饿着肚子回了家。

1992年,祖父去世,20多岁的刘节明单独“接活”,“这么年轻,就会造像?”这样的质疑经常在他耳边响起,作品也常被人“挑错”。为此,刘节明留起了胡须让自己显得老成,一边提高技艺,经过努力,终于获得认可,乡邻亲切地称他为“刘一刀”。

“这样一路走来就没想过放弃?”记者问。“以前的人觉得雕刻是不务正业,差点找不到老婆,当时还真想过,后来还是坚持下来了。”刘节明爽朗地笑着说。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