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刘节明:“刘一刀”的痴心与执着 (2)

2017年08月22日 16:53 来源:中国吉安网 作者:白灵 编辑:覃鸿图

平衡传统与现代 保持匠人心态 他打造传统文化“留声机”

在刘节明的农家小院,到处都有东固传统造像、根雕、玉雕等作品,一个个神形兼备,惟妙惟肖,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从收入上来说,根雕、玉雕等占了80%,传统造像仅为20%,但从生产规模上说,传统造像占80%。”引领记者参观小院时,刘节明说。而这源自于他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正在工作的刘节明

从小接触传统造像的刘节明知道,就工艺而言,只有保留好传统,才能更好的发展。而他痛心的看到,许多的传统手工艺在渐渐失传,“一定要保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这个念头在刘节明脑中萌芽。他经常去偏远地区,看到一些好的传统造像,总是一遍遍观察、临摹,学习其雕刻技艺。看到一些腐坏的传统造像,他总是心急如焚,经常无偿修复。久而久之,刘节明整理出了许多手稿,在脑海中,对不同类型造像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套集绘画、雕刻、宗教开光仪式于一体的传统手工技艺体系。

对于细节,刘节明总是力求还原。有一次,他去青原区富田镇新安村修复一座神像,传统工艺匠人不会使用钉子,只是用榫进行拼接,刘节明先后用数十种木材制作榫,最终选择了红木。

也许正是这种认真的精神,让很多人找到了他。数年来,刘节明参与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国家级4A级景区青原山阳明书院、庐陵文化生态园等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历史人物像、古建筑等的雕刻及修复工作。其作品也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大奖。

办展览、招弟子 让土艺术登上大舞台 他力促传统技艺享誉四方

传统技艺如何传承?刘节明想到这个问题。由于传统造像耗时又耗力,从开坯到成像纯手工,有的要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完成,再加上市场需求有限,因此想学这门技艺的人很少,传承一度面临困境。

  刘节明正在示范给人像“贴金”。

在以前,传统造像手艺是“传男不传女”,更不要说是传授给外姓人。“技艺在家族间传授,失传的风险很大。”有人这样说。刘节明渐渐接受了这一说法,随后“东固传统造像生产性保护基地暨传习所”成立,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如今,在刘节明这里学习的人员达10余人。

为了让东固传统造像走的更远。刘节明经常带着作品参加各类展览,每年还会不定期前往福建、浙江等雕刻之乡交流学习,到大学授课。

东固传统造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刘节明家,这时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和来人交流,经常是一聊一整天。俗话说“同行见面,分外眼红”,刘节明反其道行之,同行来了他把手艺倾囊相授。据初步统计,这两年,刘节明接待远道而来的学者、同行、游客逾千人。

“我有个梦想,想在这里建一座博物馆。”采访最后,刘节明说,这座博物馆收藏传统造像实物、画稿,供大家参观学习,把东固传统造像文化传承、保存起来。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