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广西农产品主产区调查:“拳头”硬还要巧出招 (2)

2017年08月08日 06:34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袁 琳 邱宜钢 唐广生 林 薇 编辑:陈丽婕

    促进园区建设 强化基础支撑

    发展县域产业,不能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遍地开花”的老路,要通过园区的合理布局和建设,把企业和项目集中到园区,提升产业集聚集群集成水平。

    7月底,龙州县上龙乡武权村那赧屯的1300多亩“双高”糖料蔗基地的糖料蔗,在烈日下挺拔健壮,蔚为壮观。该屯实施“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前,地块多、面积小、分布散、机耕难、效益低,甘蔗亩产仅有三四吨。由于劳力不足,耕地撂荒现象严重。2015年以“并户联营”模式实施“双高”基地建设后,土地整治、水利设施建设、全程机械化、良种良法种植等各类项目集中“宠幸”,糖业公司也跟进服务。如今,该屯糖料蔗亩产保持在8吨左右,农民亩收入比以前增加970多元。撂荒田地和不宜耕种的劣质地,也因现代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而变成高产高糖的上好地。

    农业基础薄弱是目前农产品主产区的共性问题,而通过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产业园区,促进园区企业项目三位一体、同步发展,是我区重点支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

    龙州县水口边贸扶贫产业园通过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及市场运作等多种模式进行建设。园区引进企业,利用进口的坚果、冰鲜水产品、粮油、水果等原材料发展贸易深加工,不仅推动贸易加工业成为龙州新的支柱产业,还通过二产向一产延伸,支撑带动了坚果种植产业的规模发展。

    龙州水窿果蔗产业(核心)示范区引进龙头企业后,把下雨便涝的“望天田”,改造成为连片、滴灌施水肥的现代农田,黑皮果蔗不仅注册了商标,还打响了品牌。

    一二三产融合 提质升级强农

    融合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推动产业融合,关键靠创新驱动。我区力推县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发展分享经济、跨界合作、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发展新亮点。

    全州有“桂北粮仓”的美誉。7月26日,记者来到全州县才湾镇,在322国道两旁,几十家米粉加工厂机声隆隆,装满干米粉的车辆一辆接一辆。

    “世人只知道桂林米粉名扬天下,可没几个人知道80%的原料米粉来自全州。”县粮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县上规模的米粉加工企业多达34家,年产干米粉33万吨以上,占据全国干米粉市场过半。

    一家米粉加工企业的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州大米一吨卖3400元左右,而干米粉一吨可卖到4000元,且多用碎米。”这“一榨一干”转型升级,一吨米产值就多出600元。

    容县沙田柚产业也通过“接二连三”迸发活力。以往,每到沙田柚收获季节,就会有上万吨的柚子皮被丢弃。如今,通过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柚子皮变废为宝。

    该县沙田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发出残次果深加工和柚皮综合开发利用等工艺,成功实现产业化,不仅解决了保鲜难的问题,加工产品也比单一销售鲜果价值提高3倍以上。

    目前,容县以沙田柚产业示范区等园区为重点,拓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功能,2016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8900人。近4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120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32%;经营收入110.6亿元,年均增长35%。

    龙州县相关负责人分析,我区农产品主产区县份,普遍存在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产业链条短的弊端。

    据了解,龙州县的农业产业化专业分区与原料生产基地虽已初步形成,但加工企业与之并进不够。全县现有涉农龙头企业29家,但除蔗糖产业外,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带动幅射作用弱,拉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因缺乏资金投入,产品技术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品质不高,缺乏有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的名优产品,难以获得丰厚利润。

    近年来,兴业、靖西、柳城、兴宾等县区,通过“农业+项目”“农业+工业”“农业+电商”“农业+旅游”等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让市场连接车间地头、直通商家客户,产品不仅卖得出,还能卖得好。这些成功经验,成为全区农产品主产区大力推进县域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借鉴。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