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温暖中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 最新报道 > 正文 |
【网络媒体走转改】“婺风”剪纸闹新春 |
2017年02月08日 20:53 来源:婺城新闻网 编辑:韦仲达 |
“金鸡报晓”、“松鹤延年”、“桃李争春”、“牡丹栖凤”……年年月月,月月年年,走进婺城的乡里人家,一朵朵万年红的窗花饱含着浓浓的年味,传承着古朴的民俗,传递着婺城百姓迎春纳福的美好祝愿。 除却年关时的窗花,还有元宵里的红灯笼、重阳堂前的百寿图……金华剪纸艺术伴随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既融入其中,又自成一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演绎着千百年来传统艺术共同的母题。 然而,在过往数十年的岁月里,受到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冲击,剪纸艺术与很多传统艺术一样,日渐没落,甚至出现了文化断层。然而,在婺城,王风、陈素月、詹东明等艺术家前仆后继,让这藏于深闺中的草根技艺在大众艺术圈占据一席之地,成功推动金华剪纸入围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让这“遗产”级的剪纸艺术和生活一起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金华“第一剪”王风:愿剪纸艺术代代传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午后的暖阳透过窗子打在身上,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藤椅里,戴着老花镜,左手捏着一张刚折叠好的红纸,右手从衣兜里掏出一把小剪刀,不假思索地剪起了金鸡,乐呵呵地笑,仿佛从来都是这般胸有成竹,仿佛可以剪到天荒地老…… 王风,原籍义乌,1922年出生,抗日时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离休,曾获国家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一级剪纸艺术家”称号、“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获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浙江剪纸艺术终身荣誉奖,被誉为“金华第一剪”。今夕隔世,百年一眼,老人已是95周岁高龄,而剪纸艺术贯穿了他生命的点点滴滴,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他成就了如今的金华剪纸,金华剪纸也成就了他。 “小时候,车马慢,日子苦,我就坐在自家门槛上,怀揣着念想,拿着剪刀,欢欢喜喜地给自己剪出幸福的新时代;长大了,我也给自己剪,参加革命的时候剪,遇上文革的时候剪,改革开放了剪,剪个自己满意的花儿,贴窗上,或夹书里作书签,剪着剪着,心就静了,有些事也就明白了;再后来,我就退休了,也老了,我还是放不下这把剪刀,去哪儿都把它揣在兜里,剪着剪着,就剪掉了年轻时候的暴脾气,剪掉了肝硬化、胆囊炎、心律不齐,耳聪目明、手脚活络起来,也剪出了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健康长寿……”采访中,老人一边剪着金鸡,一边说着他的剪纸人生,让人只愿静静地听,不忍打搅。 在王风的记忆里,金华剪纸曾一度被艺术圈拒之门外,无数次被拒稿,甚至有杂志、报纸的编辑讽之为“雕虫小技”,反问王风这怎上得了大雅之堂。但王风相信,艺术殿堂里有剪纸的一席之地,因为这里头有农耕民族的根。那还是1987年,王风的剪纸在金华的小众圈里已是小有名气,亦受到著名工笔画家张和的青睐,应邀参展。此次剪纸作品展令在场艺术家耳目一新,在广大百姓中反响甚大,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王风也因此一鸣惊人,“金华第一剪”便是当时得来的雅号。 剪纸艺术之路漫漫,王风始终孜孜以求。在坚持传承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月牙、锯齿等主要元素的同时,王风时常学古知新,由宋代文人画中得到灵感,在剪纸艺术作品设计中融合书法与传统窗花裁剪艺术,令二者旧中出新,相得益彰,雅俗共赏。此外,王风还将时代韵律融于艺术创作。1999年,他创作了剪纸作品《爱我中华》,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展中获金奖,在2002年中国剪纸艺术大展获金奖,在1999年和2003年的中国剪纸艺术节获金奖。喜迎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与女儿王爱民共同创作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为原型的剪纸作品,表达了两代剪纸人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福。 新的一年里,老人有个愿望:愿金华剪纸艺术之火不灭,愿金华剪纸草根基因不断,愿金华剪纸艺术创新之力不竭。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