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过竹:从资源到产品 花山后遗时代的冷思考

编者按:8月28日,《桂声智库》专家团走读崇左,围绕“花山申遗成功后如何撬动崇左市文化旅游,如何加快崇左口岸经济发展速度”等议题,为发掘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后的价值建言献策。以下是根据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过竹讲话的录音整理的文字。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对花山的思考。

首先提出两个问题:好资源一定能够开发出好产品吗?好产品一定能够成为好商品吗?

第一点,像同样是世界自然遗产,有两个很经典的例子,回答了刚才我所提出的问题,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的一号世界遗产,离首都北京很近的周口店,到今天,如果不是国家财政补贴的话,恐怕连工资都发不起;还有一个是也是我们广西的世界遗产,环江得了喀什特的世界自然遗产,到今天,环江喀什特世界自然遗产很令人头疼,有人问我这怎么办?我就说“环江生不逢地”假如说环江在上海北京的话,你厉害。但是因为它靠近桂林,人家(旅游者)一看就去看桂林山水,谁跟你去看环江,旁边还有个都安、“东巴凤”等,所以你哪怕得了世界自然遗产,你也没用,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点,我们要对花山的资源进行研判,不是再建的“再”研判,而是存在的“在”研判。一是花山“生不逢时”,排在中国的第49号世界遗产,就像是奥运会的金牌一样,算你现在得了金牌,远远比不上李宁在洛杉矶得金牌后的全民关注度,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二是“生不逢地”,你是生在崇左,不好意思,如果你是生在桂林,那你就ok了,因为那是旅游地;你就算卖双拖鞋你都能卖钱。

第三点,花山的核心资源空间特别小,小得十分钟你就看完了,怎么开发?

第四点,花山的产品空间非常小,除了壁画外,你怎么办,难不成把它复制成摆件卖给别人,被人也不要你的。
第五点,是花山的产业空间特别小,花山仅仅靠壁画产业,游客都不来,来的也不多。赚的钱连工作人员都养不活。

第六点,是花山的商业空间比较小,若花山仅靠壁画来吸引游客,吸引力较小。

这就是我们花山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在我们得到世界遗产这长名片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如何将花山资源转换成产品?转换成产品的能力有多大?这需要广西、崇左、宁明共同思考。像刚刚其他老师讲的,花山开发这么多年,不温不火,如果没有财政的话,花山早就关门了。

现在的旅游是一种态势。第一个变化是从好看到好玩。观光游已经逐渐被好玩所取代。

第二个变化是赶集式的旅游往舒适性的旅游发展,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旅游黄金季,就是7、8月旅游季没有什么人,很冷冷清清,天气太热了,现在大家都往爽爽的贵阳去,太热了大家不愿意冒汗去旅游了,这就是发展趋势;还有从景区的建设往地方营造来发展,要让我们去阳朔,去阳朔干什么,去嗨,我们去不是因为某个东西去的,而是说,我就去阳朔、我就去丽江,我就去凤凰,我就是去玩,也就是说去啦再玩,去了再嗨,这就是一个发展趋势。

同时,我们从往高的哲学层次来讲,从自然美学往生活美学发展来讲,观光旅游已经过去,除了桂林山水、黄山这些绝境美景,人生需要去的以外,现在都是讲舒适讲生活,我换一个生活空间,现代更加注重环境生活空间。

回过头来讲,我们对花山资源如何进行评判,在现代旅游资源的重新评判方面,真正的花山文体资源,其实只占整体资源的20%——30%。剩下的资源中,第一资源是地域资源,即亮色资源;第二资源是美色资源,即服务资源,这两资源占到70%以上。

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我们应该扭转这个情况,对花山开发的建议:“传统文化当代表达,民族艺术时尚表述”。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花山来开发,也就是说,要以花山为背景,以左江流域为平台,一定要把流域纳入开发,通过“三力”“五力”打造三个空间。“五力”是指政府的行动推力,文化张力,创意活力,资本实力,市场动力。打造花山文化的视觉空间,花山文化的感悟空间和花山文化的体验空间。文化是灵魂,产品是载体,商业才是真正的动力,如果不做好从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商品的转换思路的话,花山估计还是成为博物馆式的花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