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普通话之余,也请别忘了家乡话哦
友仔友女,你的乡音是几级?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
“啊D粉几多蚊一碗?”“哎呀,碌着我啦!”如果不是南宁人,相信这两句对白多少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在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里,这些南宁白话段子却很快蹿红。它们来自于一个名为“南宁白话四级考试”的试题内容。最近,国内类似的各种方言考级题在微信群中火爆传递。内容五花八门,问答、简述、判断、翻译齐齐上阵,那阵势丝毫不亚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家纷纷加入测试,看看自己的方言能达到几级。当浓缩的“草根”语言遇上一张有趣的试卷,多数人会觉得新鲜好玩,在这娱乐的背后,其实还包涵有人们对乡音、乡情的怀念
方言,是淡淡乡愁
早在方言等级考试的段子蹿红之前,网络上就流传着不少网友用方言恶搞的文章。其中经典的一篇,是有网友把《出师表》翻译成粤语方言,趣味十足。单是文章开头的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被翻译成“你伯爷出黎行,半路就去咗卖咸鸭蛋”,就让不少懂得粤语方言的人们笑得肚子疼。如果你不是使用粤语语系的人,根本就不能理解粤语方言中“卖咸鸭蛋”的含义其实就等同于“去世”。
和这些恶搞的方言翻译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广泛转发的段子,也有着很强的娱乐性。在外地工作的南宁人黄婧媛,当她在朋友圈里看见了“南宁白话等级考试”的试题时,第一时间就做了出来。虽然试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作为评分标准,但黄婧媛还是颇有信心,“就凭着这么多年来和父母的交流,乡音也没有多大改变,至少能拿到90以上的分数。”她告诉记者,和朋友一起做这套试题时,看到这些带着浓厚家乡色彩的方言,她感觉这是自己做过的最有“亲切感”的一份试卷。“做完试题,好像和还在南宁生活工作的朋友之间的感情关系又近了一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乡情和乡愁吧。”
在南宁生活的柳州人张璇,做了一套桂柳话等级考试试题。当她照着那些题目,一句一句地给记者念出柳州方言时,记者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她自己就已经笑倒了。“平时自己和家人说桂柳话,基本没有什么特殊感觉,但是当这些话变成试题出现在我眼前时,突然就很想家了,恨不得马上搭车回柳州去看看爸妈。”
方言,是文化积淀
笑过之后人们不难发现,这些在试题上出现的方言,除了具有娱乐性外,还蕴藏着深厚的地域特色。以南宁白话方言为例,那些会说一口地道南宁白话的“老南宁”,往往比其他人更能够了解南宁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南宁话等级考试的试题中,一首童谣“氹氹转,菊花园,阿妈带我睇龙船,龙船母好睇,返嚟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就能让对这首童谣耳熟能详的人回忆起儿时在邕江边看赛龙舟的场景。
采访中,“老南宁”陈先生就向记者讲述了邕城曾经有“三头九口”的地理划分。所谓的“三头”,即神船头、鸡行头、沙井头。这些地理位置大都聚集在如今南宁市中心朝阳路、解放路和人民路一带。而“九口”,则是指渡船口、府门口、甘棠口、石巷口、古城口、阴沟口、线门口、大坑口、二坑口。他们都是以南宁老城当年的邕江河岸摆渡码头、朝阳溪污水排放口以及防洪排涝泵站命名的。陈先生说,上世纪60年代以来,普通话开始逐渐推广,随着普通话不断渗透影响方言、日渐占据公众交际场合,许多年轻人已不大会讲南宁白话。
“有时候,要想用普通话来讲述地方的历史,很多名称、说法、称呼,都找不到对应的字词。就好像这‘三头九口’,我要用南宁白话给你讲述,才能够一一还原。”身为“老南宁”,陈先生不免担心,方言传承出现“断层”,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文化也会逐渐消失。当然,南宁白话也在不断渗透着普通话。方言中的一些说法,也进入到普通人的日常语言之中。比如,“你有去过桂林吗?”这种“有”字句在普通话中是不存在的,现在正日益出现在年轻一代的语言中。
“老南宁”谭伍龙对南宁白话的语言文化特色,亦深有感触。他给记者举了例子,“公交车到站了,我说要‘落车’,如果说成‘下车’,会显得有些别扭。”而像“喂”“捏”“哦哟”等语气词,以及“心丫”“陋嘢”“切咧”等俚语,无不带着南宁白话的发音特色,让很多南宁人产生亲切感。在他看来,这就是南宁白话的文化特色,风趣而不矫揉造作,懂的人自然会心领神会。
下一页 |
第 [1] [2] [3] [4]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