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滚动条2 > 正文

高清图集:追本溯源探访邕城古桥 朝阳溪上往事多 (6/12)

2014年09月01日 09:05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作者:刘豫 徐冰 编辑:王文英

图片载入中,请稍候...

图为西关路铁桥旧照。

    它们是城市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痕

    邕城寻桥记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文 徐冰/图

    相信有不少“老南宁”,都会对这首童谣耳熟能详:“南宁城中有内河,河水清清见田螺;阿婆捞螺弓着背,好像一只大田螺。”正如童谣中提及的那样,自古以来,南宁城中就有着蜿蜒的内河。早在100多年前,南宁已建有大小桥梁数十座。斗转星移,岁月如梭。那些古桥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得以被作为文物完整地保留下来,有些经过改建至今还发挥着交通作用。

    追本溯源访古桥

    南宁,古称“邕州”,因水而成城。“邕”者,六书之会意,从川,从邑,即水(川)流围困之城邑,通指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

    8月29日,记者前往南宁城市建设档案馆查询南宁古桥的相关史料。在馆内工作人员提供的《南宁桥梁隧道信息汇编》中,记者看到有关部分古桥的文字记载。原来早在清末以前,南宁已建有茅桥、沙江桥、东平桥、西平桥、七星桥、瓦子桥、新江桥等。这些桥梁中,比较有名的有宋皇佑五年(1053年)修建的茅桥,明洪武年间始建的东平桥,明天启五年(1625年)建成的镇北桥,清康熙五十年(1720年)简称的大坑桥,清乾隆年间重修的五龙桥,清同治、光绪年间先后重修的西平桥、北际桥、烂泥桥、金牛桥等。

    古时候,南宁城中修建的都是砖、石、木结构的便桥,遇大雨往往会被水冲垮或淹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宁开始陆续建筑钢筋混凝土桥,计有1928年建的心圩江桥和可利江桥,1932年改建的茅桥,1934年建的西关铁桥。其余的桥梁,则仍旧保持原本木石结构。至于邕江之上,在解放前都没有过固定的跨江桥梁,日常主要靠舟楫摆渡。战时,邕江上曾因军事需要3次架设浮桥,但为时很短。1932年,邕江上还曾有过为邕钦铁路车辆过渡建造的车渡,到1964年邕江大桥建成通车时方停止使用。

    有水便有桥。除去邕江的浮桥之外,当年南宁城中的便桥,大都依着邕江内河支流或是朝阳溪而建。采访中,74岁的“老南宁”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儿时记忆中的西关铁桥、西平桥、邓氏百子千孙桥等,都是依序架设在朝阳溪之上。“相信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南宁人,都有着一段和朝阳溪水、桥上风光相关的故事。”有意思的是,朝阳溪在老人的口中名叫龙溪。从名字上看,可以想见当初的朝阳溪是怎样一条清澈的河流。龙溪改名为朝阳溪,则是在1965年朝阳路出现之后的事情了。

    朝阳溪上往事多

    记者寻访古桥的第一站,是西关路铁桥。这座建于1934年的西关路铁桥,由德国人设计,为钢架三拱人行拱桥,是南宁市的第一座铁桥,也是南宁市上世纪30至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根据桥头石碑上刻的资料记载,西关路铁桥是当时为便利通往所谓的特别区“特察里”而修建的。“老南宁”陈伟基告诉记者,当年,在今天的交易场一带,兴建有烟馆、赌场、妓院,称之为“特察里”,是市中心最为繁华的地带。如今已经成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关路铁桥,依旧造型精巧,保存完好,并没有在80年的风雨中变得锈迹斑斑。为了保护铁桥,有关部门早已对桥上实行了车辆禁行令,使得这座铁桥也成为了南宁市区交通桥梁中独一无二的“步行桥”。

    与西关铁桥相隔不远连接解放路与华强路的镇北桥(又名北平桥),因为毗邻当年老城热闹的商业地段“鸡行头”、沙街,也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桥梁。经过多年修建和改造,镇北桥至今依然发挥着它的桥梁作用。家住桥头、年过七旬的徐伯告诉记者,当年的镇北桥只是一座木质结构的简陋小桥,根本没法和相隔不远的“高大上”西关路铁桥相提并论。“有时候一场暴雨,桥就被淹没了。不过那时候的朝阳溪清澈见底,也不算深,我们干脆就光脚淌水过去”。

    同样是架设在朝阳溪上的桥梁,西平桥可没有西关路铁桥和镇北桥往日的风光。在如今已经被改造得宽敞通畅、衔接新阳路和人民路的西平桥上,记者遇到了“老南宁”梁阿姨。她回忆说,上世纪30年代的西平桥附近,还没有新阳路,那一带都是荒坟野冢遍布的荒地,经常有野狗野猫出没。桥西端,有麻风病患者所搭住的茅寮,不远处还有明末南宁兵燹遗留下来的“万人冢”。近处的窑头村民,只有白天才敢结伴由此桥通过,太阳一西沉,就再也没有人敢走了。

    集资建桥为后人

    在记者的“寻桥”之路上,还找到了一座很有意思的老桥——邓氏百子千孙桥。8月30日清晨,记者来到明秀广场,看到了这座如今已架设在广场陆地之上的青石砖构拱桥。邓氏百子千孙桥的原址位于现址下游约300米的朝阳溪上,是万秀村邓氏村民于1946年集资兴建。2007年,因为朝阳溪建设工程需要,政府将拱桥按原状拆迁,存放在了附近进行保护。

    晨光之下,邓氏百子千孙桥静静地座落在广场僻静的一角,散发出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正在石桥附近晨练的邓先生,是此地邓氏宗族的第27代子孙。他告诉记者,家里的宗族祖先古时候从河南迁至广西为官,这才有了邓氏后人在广西的繁衍生息。当年南宁邓氏宗族里的长辈为了给村民出行提供便利,这才拿着布袋,去万秀村一带附近筹资建桥。2007年,朝阳溪改造时,政府将这座古桥作为文物拆迁保护起来,直到今天,邓氏宗族的后人们,还常常会去桥下烧香祭拜,并把这座石桥称之为“桥头爷爷”,为邓氏子孙祈福。

    和邓氏百子千孙桥类似,由当地望族出资兴建的古桥,还有距离南宁市区数十公里之外、位于邕宁区新江镇上的新江桥。记者在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查询资料时,从《南宁市城建百年图证》一书中看到有关新江桥的史料记载。据悉,新江桥又名皇赐桥,是由前清补授课千总、钦授武骑尉李翘然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资修建。李翘然是那楼镇罗马村人,他乐善好施,对搭桥修路之事更是不吝家财。乡亲们都称他是“李善人”。

    记者前往新江镇探寻时发现,这座古桥,设四墩五拱,全部用大沙石砌成,其中两端石拱略低于中间三拱,依江边地形而建,有利于防洪排泄。石桥历经了将近200年的风雨沧桑,在1995年时,曾经由镇上居民集资修复过一次。此后,该桥就交由相关部门进行路面设施保养,至今依旧在镇上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能够通行限重车辆,看上去坚固耐用。记者看到,河岸边有几位妇女正带着孩子洗衣物,这一场景与石桥相映成趣,令它变得生机盎然。

    老桥史料待完善

    记者在寻访古桥的过程中发现,西平桥、镇北桥、茅桥、烂泥桥等,都已是旧貌换新颜,和市政道路融为一体。如不稍加留意,路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脚下曾经是一座座留有历史烙印的老桥。

    金牛桥,也曾是一座颇有历史纪念价值的老桥。它的创建时间不详,曾是南宁通往宾阳的交通要道。1914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广西都督谭浩明还曾倡议捐款重建此桥。为了找到金牛桥的遗址,记者花了不少工夫,几经打听,最后才在民主路拐往长兴路的路口小巷中,看到了一段已经被压在楼房墙下的桥栏。桥栏的一头,“金牛桥”三个大字仍依稀可见。家住附近的市民李先生惋惜地说,当年从桥下潺潺而过的溪流,如今变成了让人不易察觉的水沟,只剩下残破的桥栏,证明着金牛桥的存在。

    金牛桥如此尴尬的境地,让一些关注南宁古建筑的市民颇感无奈。从事建筑行业的市民麦先生告诉记者,他曾经拿着相机在南宁的大街小巷里遍寻这些古桥印记,希望能够通过照片,为这座城市保存一些资料。在他看来,这些古桥的留存和资料记载,能够让后人再次领略到邕城别样的水上风韵。

    采访中,记者还从南宁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档案编研室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目前他们也正在着手进行有关南宁古桥的资料搜集。但因为这些桥梁建设时间跨度长,资料又分散于不同的部门,征集较为困难。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从更多“老南宁”的口中,获得一些与南宁老桥有关的资料。毕竟,这是南宁城市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资料及旧照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宁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 6 / 12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