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崭新地生长》是一本生动有趣的“小书”。说它“小”,一来这是给小朋友看的一本理论书;二来它的开本小,重量轻,比一个巴掌大不了多少,合适小朋友捧读。翻翻目录,这些标题就很有意思:“中国”是什么?汉字是怎么来的?中国话有很多种吗?中国人为什么用筷子?谈得虽然是一些抽象的问题,运用的却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想像与语言。在讲故事的行文中,概略地塑造出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让孩子思考并建立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我们没有忘记——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将一群被战争硝烟掩蔽的八桂子弟从历史中还原,再现广西远征将士在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不怕牺牲、血洒疆场。这本书最初作为南国早报策划的大型历史专栏,连载在报纸上。2012年,南国早报派出记者,奔赴广西及云南各地,追寻远征军足迹,探访幸存老兵,收集珍贵史料,最后撰写成文,又在次年出版。广西本土媒体对民族、历史的责任担当,从《我们没有忘记——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得到充分体现。
这些桂版书之所以受到大众的青睐,共同点在于书页墨字中体现了文化价值。拒绝噱头、拒绝复制拼贴、拒绝新瓶装旧酒、拒绝粗制滥造,而是致力于图书主题的开拓、原创内容的深耕细作、内涵的挖掘提升。
外表美:美观新颖招人爱
需要花钱购买的纸质图书要怎样对抗免费的网络阅读?“我宁要一本过得去的赏心悦目的书,也不会看一本内容不错却‘面目可憎’的‘好书’。”这位网友的话可以视为新媒体时代读者的一个阅读取向。
正是意识到“卖相”很重要,入选图书在包装品相上都下了一番力气,设计和装帧均有独到之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令书籍本身有一种物化之美。在“三秒钟印象定律”中,抓住读者眼球。
社科图书大多加大了“图说”的部分。例如《广西历史文化简明读本》,几乎每一页都有图片,内容或人物、风物、民族、民俗,或文化、艺术、历史事件,总之,形象化的呈现使读者有较为轻松的阅读感受。
青少年图书的形式充满“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思。《第一次发现丛书》是一套采用纸质手电筒照亮书中黑色页面的创意童书。除了单面印刷的透明胶片外,书中附加了一个简单而神奇的工具——纸质的“手电筒”。孩子带上书中的手电筒,在透明胶片及黑色书页之间仔细搜寻,身临其境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令阅读充满乐趣。
文艺图书《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的装帧,深得传统文化精髓。大红色的封面象征对美满婚姻的祝福,古朴红线串订起一页页毛边纸,也订起书中“相思始觉海非深”的动人故事,具备一种中国式的温馨与空灵。
内外兼修,秀外慧中。《平如美棠》代表了图书形式与内容创新的新趋势,入选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
如此看来,纸质图书选择更好的内容是一方面,以何种面目呈现,是另一个重要课题。在强调“眼球经济”的新媒体时代,后者有可能会比前者更重要。
上一页 |
第 [1]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