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如何让“最后一程”走得清静

李宏宇/漫画

太平间是死者火化入土前的必经之地,一些医院和殡仪馆的太平间却发生异化,从宁静之地变质为“扒活人一层皮,发死人身上财”的圈钱宰人之地。“要看最后一眼,先交2万元押金”、“不买贵的,就是不孝”,种种乱象背后,凸显政府的监管漏洞和基本公共服务缺位。(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A16版)

基本殡葬服务 该纳入社保了

湖北 木须虫

殡葬服务乱象由来已久,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缺位,从遗体运输到装殓再到火化,应当提供何种普适标准的服务,一直都比较模糊。如果民政机构的刚性服务缺位,只能依靠所谓的社会化服务来填补。由于讳死的行业特点,极易沦为少数人把持的特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挟尸要价的现象。二是亲属被风俗与道德所裹挟,风光操办满足“孝”的面子,明知不合理也只有咬牙让人宰一刀。

由于殡葬服务行业的特性,事实上不可能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不了制衡的平抑机制。为防衍生出“死不起”的乱象,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中是一个可尝试的途径。在现行的保障体系中,丧葬费是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个选项,随着保障的完善还将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只是,这笔支出在公民死亡后按照标准补偿给了死者亲属,用以殡葬的支出。应该说,合理地用好丧葬费,是可以有效支撑起基本殡葬服务供给体系的。

首先,将居民死亡后的基本殡葬服务的购买,由亲属埋单变成了机构埋单,形成三方机制,相互制约;其次,民政机构成为纯粹的服务供给者或者组织者,公共财政只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投入保障,封闭的保障经费则成了“以钱养事”的稳定来源,足以建立起一支规范的服务队伍;第三,基本殡葬服务建立在普适性的需求上,对服务的项目与标准进行打包,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有助于防止大操大办,促进移风易俗,把居民从盲目的攀比中解放出来。

做大“公益蛋糕” 挤走殡葬暴利 

河北 毕晓哲

殡葬暴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营主体“绑架”了殡葬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一是公益性殡葬服务项目过少,除火化、骨灰盒等项目,其他如冷藏、看护、消毒、停灵、换装、追悼场所等服务,基本交给了市场,“公益性项目”越少,市场牟利空间越大;二是公共殡葬场所介入“市场行为”程度太深,如“吃财政”的火葬场、殡仪馆、太平间等,通过“出租经营”牟利,冲淡了公益成色,也导致政府监管部门在利益共同化面前投鼠忌器,难以出手。

理论上彻底解决“殡葬暴利”并不难,只要实现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即可。思路之一是,彻底将公益性殡葬机构与市场化殡葬机构分开,对民政部门所办的殡葬机构,全部实行公益性运营;对私营殡葬机构,全部实行市场化运营。公办殡葬场所机构,绝不能有“市场行为”,这有助于彻底堵住政府机构从殡葬市场牟利的可能性。

思路之二是,将政府公益性殡葬服务“做大做强”。只有公益性“蛋糕”做得越大,市场暴利的空间才会越小。随着节俭共识的形成,未来就应走“全民公益性殡葬”之路,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殡葬服务。私营殡葬市场理论上只应占据到整体殡葬服务“小数点”之后的位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