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三月三节发新书 74岁老人写16万字“民歌体”自传

图为覃立新(左)在鱼峰山下的售书现场,为一位前来购书的民歌爱好者签名。

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记者刘山 文/图

壮乡孤儿踏歌行

三月三节发新书

74岁老人写16万字“民歌体”自传

倾尽8年心血,写就16万多字“民歌体”自传。家乡在柳江县的七旬老汉覃立新所著的《孤儿踏歌万里行》出版了,4月1日这天,他来到相传为刘三姐传歌之地的鱼峰山下义卖新书,用自己的方式喜迎广西首个“三月三”公众假日。

覃立新今年74岁,他把自己所著的新书称为“长篇纪实民歌”,因为这本书不是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撰写,而是采用八桂百姓喜爱的民歌体裁创作。书中用五千多首民歌,吟唱了一名叫金玉的壮族孤儿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时间跨越半个世纪。

金玉出生在旧社会,他是个孤儿,由奶奶抚养长大——“兵荒马乱怕出村,官匪猖獗怕出门。天灾人祸怕悲剧,世道艰难怕降生。”新中国成立后,少年金玉过上了幸福生活——“二月里来好春光,神州大地暖洋洋。春风化雨天晴朗,曙光照耀龙泉乡。”

他考上大学,“七月稻谷处处黄,八月桂花阵阵香。高考录取张金榜,孤雁北飞到长江。”毕业后,他执教育人,工作敬业,“挑肥壅树盼成才,挑水浇园望花开。翻阅学生花名册,学生情况记脑海。”之后,他调入机关工作,又到首府南宁当上民族干部等经历,也化作首首民歌,见诸书页。

书中主人公金玉一路踏歌一路行,他的经历折射出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演变,反映了社会公众所关心的时代热点和焦点。“金玉就是我的化身,他的泪迹、足迹、心迹和血迹,都是我所经历的人生。”覃立新告诉记者。

覃立新说,他1940年出生在柳江县福塘乡沙江村,家中是壮族人。高中毕业后,是党的民族政策使他免费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中文系(现在的中南民族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广西宜山师范学校、中共广西河池地委宣传部门、广西民族研究所、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调研室等单位和部门工作。

2001年,覃立新退休后,便开始酝酿写作一部纪实作品,以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覃说,他出生在民歌之乡,后来又从事过民族文化研究工作,“我很想尝试看看,能不能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和心声。”2004年前后,覃立新开始执笔创作。他克服高血压带来的病痛,一边回忆,一边写作,直到2013年12月才得以出版成书。

覃立新告诉记者,他将把4月1日新书首发活动中得到的售书款,无偿赠与柳江县“福塘乡民族传统协会”,支持家乡的民族文化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