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社会 > 魅力广西 壮族三月三 > 三月三小知识 > 正文

古代广西怎么过"三月三" "三月三"自古都喜大普奔

2014年03月31日 07:50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作者:龚文颖 编辑:李冬军

  1984年4月3日南宁第一次举办欢度“三月三”歌节,中国邮票总公司广西分公司发行日戳卡一枚。网友 “笨懒齐全”供图

  “三月三”有何来历?古代广西是怎么过“三月三”的?南国早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市民,并查阅史料,还原其面貌

  "三月三”从古至今都“喜大普奔”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龚文颖

    编者按

    又是一年“三月三”,今年意义更不同。今年是广西将农历“三月三”定为全民公众假日的第一年,全区各族群众就此享有2天假期。“三月三”有什么来历?广西各族人民如何庆祝“三月三”?除了享受公众假日,我区还享有哪些民族自治权利和优惠政策?近日,南国早报记者走访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自治区法制办和一些市民,请他们介绍相关情况。

    您知道“三月三”的由来吗?您见过歌圩的盛况吗?近日,南国早报记者查阅史籍,并请自治区民委相关负责人作了详细介绍,力图为读者还原“三月三”这个广西各族人民共同节日的面貌

    童年记忆中的“三月三”

    市民记

    在武鸣县出生并长大的梁女士仍然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三月三”的情形:“农历三月,河水未涨,春风拂面。西江河上搭了一座临时浮桥,人们从岸边登上河心的小岛,欣赏歌手们在岛上对歌。”她说,有一年桥上人太多,有人还被挤下了浅滩。虽然她几乎听不懂歌词,但人人盛装打扮、兴高采烈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梁女士的童年回忆与“三月三”的各种史籍记载十分相似。在广西的历史上,“三月三”既是一年一度的盛大歌圩,也是祭祖扫墓的时节。据史料记载,“三月三”歌圩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它的缘起与壮族稻作农耕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直接的关系,缘于祈求丰年,又是投入春耕大忙前行乐尽兴、鼓劲的活动。

    “三月三”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有深厚的渊源。“上巳节”又叫“修锲节”,是民间一个去祸祈福的节日。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三月》中记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而宋人周去非也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男女目成,则女受,而男婚已定。”“上巳节”的习俗从中原延伸到边疆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典型例证。

    封建统治者禁山歌引不满

     历史记忆

    清朝汪森的《粤西丛载》卷十八中提到了广西“三月三”的盛况:“宾州(即今宾阳、上林一带)罗奉岭,去城七里,春秋二社,士女毕集。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各以所执扇帕相博,谓之博扇。归日,父母即与成礼。”

    “三月三”歌圩源远流长,早已深深扎根在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根据自治区民委相关人士介绍,由于壮族等先民在上古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人们通过易于掌握和便于记忆的韵律结构和歌唱形式,并按照约定俗成的聚会惯例及活动仪规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民族文化知识。

    歌圩发展到后来,不仅是青年男女唱歌传情、结缘的活动,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文体活动。

    然而传统歌圩也曾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严令禁止。清朝乾隆年间修纂的《柳州府志》四十卷记载:“粤西旧俗,行春之日例传猺女踏歌……夫女子未出闺门,先令在公庭唱歌,廉耻何在?揆之父母,斯民之道,不宜若是,勿谓以要俗而不之禁也。”大意是未婚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唱山歌是没有“廉耻”的,这个习俗应当禁止。

    就连清朝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李彦章在任广西思恩府(治今武鸣)知府时,也对当地歌圩严令禁止。此举饱受非议,武缘壮族诗人韦丰华作诗讽刺说:“兰卿太守真多事,谕禁花歌枉费神。”甚至当地民间歌手也用山歌抗辩:“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之帅管总兵,只有知州管知县,谁敢管我唱歌人?”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页
(支持“←、→”键翻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