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回顾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中共富川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富川瑶族自治县迎来了30周年生日。结合自治县成立3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在富川的实践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我们认为: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今天富川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基本原因。
富川瑶汉杂处,瑶族人口几乎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富川瑶族自治县。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把握机遇,追赶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预计2013年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与自治县成立之初相比,均可实现30倍以上增长。其中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4亿元,财政收入4.17亿元,农业总产值27亿元,工业总产值86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14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13亿元,分别是1983年的69.44倍、58.24倍、50.03倍、566.53倍、727.27倍、58.92倍、33.77倍和42.63倍。近10年来,先后5次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评比进步奖;先后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今年被授予第一批广西循环经济示范县称号。
放眼当下的富川,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喜人景象。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改革开放,两个概念不尽相同,但又有联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着眼点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总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赶上或接近汉族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在经济,而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既需要国家帮扶,也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政治制度的安排,但仅靠国家扶持显然不够,必须以改革开放为指针,健全活力旺盛的“造血”功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要素由市场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是市场竞争与政府调节相结合,因而,将二者结合考虑,是必要的可能的。
这种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在于民族地区需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计划分配不能调动积极性已为事实所证明。市场以竞争和利益驱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产生更多社会财富,富国富民。只有把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考虑,自主发展,才能使经济社会各项建设获得巨大活力。
从富川的情况看,这种结合有个过程。自治县成立之初,全国还在拨乱反正,接着是计划与市场主辅之争和姓资姓社的思想交锋。廓清迷雾,统一认识,已进入90年代中后期。全国大环境不能不影响富川。富川自觉实现二者结合是近10年间的事。富川人民在改革开放总方针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引下,阔步走向市场,转眼之间,百业兴旺,财富骤增,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实践说明,实现二者结合就发展进步,人民幸福,否则一切将会被耽搁。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让绝大多数人受益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滞后,农业人口居多。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农业、农民既是自治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对象,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厚资源。实现“三农”与市场对接,使更多的劳力资源、土地资源、村社资源为市场所配置,既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市场对接的理性选择,也是加快发展,使多数人受益的最便捷途径。富川实现自身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对接,正是从“三农”方面突破的。
富川毗邻广东,粤港澳大中城市对农副产品有持续大量需求,为进入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年来,自治县决策机关积极引导,各族群众踊跃投入,大力发展柑橙、蔬菜、烤烟、生猪、优质稻等现代农业产业。目前,全县100-5000头规模生猪养殖场有633个,年出栏生猪80万头;水果种植面积达44万亩,比2003年增加23.78万亩,总产量4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产量达33.5万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也有增加。农副产品销售不仅覆盖粤港澳,有的品种还远销全国各地和欧美、东南亚市场。千家万户、各族人民从中受益。
这些年来富川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祥和气氛的形成,与全民得利和普遍受益有直接关系。
下一页 |
第 [1]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