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曾永联 通讯员 张华勇
在“清洁乡村”活动中,武鸣县以组织一支宣传队伍、进行一次大扫除、建设一个垃圾池等“八个一”为抓手,积极建立清洁乡村的长效机制,确保人人动手、户户动员、屯屯过关,实现农村环卫面貌长效改观、干部作风转变等多重成效,绘就一幅幅美丽画卷。
垃圾不出村
禽畜不乱跑
在武鸣县府城镇永共村老杨屯,记者看到村里的巷道干净整洁,村口的分类垃圾池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小池子,一些玻璃瓶、金属等垃圾堆在“可回收”池里,而在村里的垃圾处理专用炉前,不仔细看很难发现烟囱里冒出的青烟。“经过宣传,村民们能够将垃圾分类丢弃到垃圾池里,大部分垃圾也都在焚烧炉里焚烧处理,实现了垃圾处理不出村。”村民小组长杨军兴说。
这样的清洁面貌也表现在村民日常生活中。记者来到凉粉亭屯农民苏振卫家中时,刚忙完农活的他正独自一人享用早餐。苏振卫家中地板清洁,物品摆放有序,连烟头都有专门的容器盛放。“原来村里垃圾遍地,现在搞干净了,卫生可以和城市比,大家都不舍得破坏它。”苏振卫说。
村民苏振新正在新修厕所、洗澡房、化粪池等设施,“政府给一半的资金补助,卫生搞好了,人的精神也好。”他说。
“一层畜牧局、二层人事局、三层粮食局”,这是过去当地农村的“生动写照”。如今,人畜分离工程使村里的巷道没了牲畜的粪便和臭味,禽畜乱跑的场面也不见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把牲畜养在房前屋后,一到夏天味道难闻,苍蝇到处飞,“牲畜集中在一起养,家里臭味没了,蚊虫也少了。”
实行“八个一”
推进“三三四”
武鸣县本着因地制宜和长效易行的原则,建立起了“清洁乡村”的“八个一”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坚决向“一阵风”现象说“不”。
县委书记黄国健介绍,“八个一”具体内容为:进行一次大扫除、建设一个垃圾池、配备一名保洁员、成立一个村民理事会、制定一套《村规民约》、建设一个焚烧炉、建立一支攻坚队伍、组织一支宣传队伍。
大量的农村垃圾如何处理?武鸣县根据本地实际实行“垃圾不出村”的办法,就地分类、焚烧处理。“八个一”中提到的“焚烧炉”就是由县环卫站的工程师专门设计的。这种焚烧炉造价低廉、安装简单,农民可自行操作,焚烧后排出的气体无尘、无烟、无臭,无二次污染,所产生的灰烬可作为肥料使用。目前该县共出资300多万元,免费为100个村安装此类焚烧炉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快速推进‘八个一’的同时我们也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黄国健说,武鸣县根据现有环境卫生面貌,以“334模式”为指导思想,对全县1796个屯进行分类,将按示范屯(30%)、一般屯(30%)、较差屯(40%)进行分类指导,逐步提升。一类示范屯要今年底前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二类屯要努力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4年6月达到示范村的水平;三类屯2014上半年要升级为一般屯,实现梯次提升。
提拔“美丽姐”
惩处“后进哥”
武鸣县将“清洁乡村”活动作为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干部作风的作风工程来抓,通过构建大督查推进机制和严格考核来激发活力、锤炼干部。
该县成立了6个专门督察组,坚持每周至少下乡3天,对各镇、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进行网格监督检查;同时采取平时抽查与集中督查、专项督查与全面督查、定期督查与随机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限期纠正整改。另外,还将建立“县查镇、镇查村、村查屯、屯查组、组查户”五级联查制度,强化监督曝光,并定期排名通报。
府城镇驻村干部苏燕,曾因所在的村子“脏乱差”被通报批评,后来她重新理清思路,帮助解决了村里的道路硬化问题,并耐心开展思想动员工作,最终促成群众观念转变,让村子从一个“脏乱差”的后进村变成了“洁齐美”的先进村。苏燕被村民们称之为“美丽姐”,并被该县提拔为府城镇副镇长。
今年9月底,督察组在灵马镇良安村那拉屯检查发现,村里仍存在大量陈年垃圾未处理、巷道内垃圾随处乱丢、池塘水面有较多飘浮垃圾、房前屋后垃圾清理不干净等严重“脏、乱、差”问题,灵马镇一名副镇长和司法所长因此遭到免职处理。在“清洁乡村”活动中,目前全县已有27名领导干部被诫勉谈话,3名领导干部被免职,38人被通报批评,38人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12人被取消当年年度评优评先资格。
在“美丽姐”等先进典型的带动和督查机制的推动下,武鸣县“清洁乡村”活动呈现“三多三少”现象:街头巷尾遵守公德的多了,不文明行为少了;自觉定点倾倒垃圾的多了,随意乱堆乱放的少了;干部主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多了,浮在机关无所事事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