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走南闯北的广西人】科技骄子——郑志鹏(图)

2012年05月17日 06:31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谭振 编辑:黄静文

    开栏的话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广西电视台组织创作的纪录片《走南闯北广西人》已开始播出。今日起,本报开设栏目,陆续讲述一批“走南闯北广西人”的励志传奇。敬请垂注。

栏目组记者到中科院大院采访郑志鹏。

1988年10月1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的消息,中国一下子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对撞成功,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里又一项突破性重大成就,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参与这项科研的几位主要科学家当中,有一位广西籍人士,他叫郑志鹏。

郑志鹏是广西宁明人,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在研究对撞机时,郑志鹏与他的伙伴开始是飞行时间探测器负责人,后来是北京谱仪负责人,再后来又成为物理分析负责人。他所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工作。郑志鹏说,能掌握如此关键的技术,与父亲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

郑志鹏的父亲郑建宣是学物理的,从事金属物理研究。其父出生在宁明县一个普通的壮族家庭,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1933年他到英国留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拉格,是中国金属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对综合利用和开发我国稀土资源作出了贡献。受父亲影响,郑志鹏从小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1963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郑志鹏告诉记者:低能物理就是核物理,因为核物理核裂变的过程也就百万电子伏,我们研究的要比它高了10倍、100倍甚至上千倍,所以这个叫高能物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属于高能物理的范畴,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高能物理的研究十分滞后。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来到国内讲学,邓小平问他能否带点中国学生。他同意了,第一批从中科院挑了10人,经过各种各样的考核,郑志鹏成为了这10个人中的佼佼者。从此,他与高能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西方国家已有对撞机,而中国没有。1982年,国家批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项目金额达2.4亿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所以各种风险也就来了。

对撞机的总设计师是2011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他与郑志鹏以及当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叶铭汉共同负责对撞机的研究。

当时很多人说,花了那么多钱,结果会不会是一堆废铜烂铁?他们也没有把握,担心能不能搞出来?但有一点他们明白:“如果我们的高能研究失败了,那么高能整个就完了。”

面对质疑,作为项目主要责任人的谢家麟、叶铭汉和郑志鹏倍感压力,但他们并没有被压倒,而是以科学理性的精神迎难而上。

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在北京西郊的一片桃园中奠基了,邓小平亲自为该项目挥铲奠基。

所谓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是把正电子和负电子加速,加速以后对撞,对撞以后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粒子。这,便是他们研究的对象。

如果运行时对撞机的北京谱仪捕捉不到信号,就意味着整个对撞不成功。

测试期间,郑志鹏整整在实验室泡了3天,最后终于测到J粒子的信号。这个信号,意味着国家投资2.4亿元和无数科学界人士为之奋斗4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有了结果。

邓小平获悉这一喜讯后,第一时间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视察,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说:这是一个民族素质的表现,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中的贡献,郑志鹏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科院杰出科学成就奖等多项荣誉。1992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成为中国高能物理的领军人物之一。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当年胡锦涛到高能物理研究所视察时,郑志鹏全程陪同。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后,郑志鹏又在对撞机的τ(道)质量测量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并因此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饮水思源。郑志鹏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广西,他用自己的行动帮助着家乡。

1995年,郑志鹏在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的同时,应自治区党委的邀请,兼任广西大学校长,他的目标是把广西大学建成全国重点大学,为家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这之后,他多次到教育部听取有关领导意见,在广西大学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1997年,广西大学终于成功成为“211工程”高校。

而今,郑志鹏虽然已经退休,但他对科学的探索依然没有停止,他主编的《中国物理C》杂志,在世界物理界仍很有影响力。(谭振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