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曾馥平:一个大石山区的扶贫“真样本”

一个大石山区的扶贫“真样本”

——记“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环江科技副县长曾馥平(下篇)

    曾馥平(右一)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石漠化治理试验区检查植被生长情况。记者 唐典胜 摄

广西新闻网记者 梁莹

从一名科研人员,到一名挂职县级领导,从一名带着书生气的专家,到群众眼中的小老乡、好朋友……无论是副县长,或是研究员,或是教授,曾馥平说:“我都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共产党员。”在不同的舞台上,曾馥平始终用一名党员身份,演绎着他的精彩人生。

老乡:下到基层才能找到答案

4月25日,清晨,下了场小雨,天空有点阴沉。曾馥平记得,18年前他第一次前往环江古周村北宿屯时也是这种天气。

北宿屯是个毛南族聚居的村子,石漠化非常严重。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用锄头一点点挖开坚硬的岩石,把稀薄而珍贵的土壤一点点地聚集到一起,圈出一小块一小块土地,这些“土地”只能种植玉米,这是他们惟一的口粮。“从山下往上看满眼都是石头,从山上往下看才可以看到一窝窝泥土,粮食就种在这些泥土里。”作为科技副县长、生态站常务副站长,曾馥平当时的任务,就是要到最穷的地方去,把技术教给山民们,让他们富裕起来。

“我们带进去的粉肠,他们用红薯叶抹一下就炒来吃了。吃饭时筷子用手抹一下,就恭敬地递到你的面前。山里没大米,只能吃玉米粥。几次看到他们偷偷地用筷子往一个黑罐子里蘸着吃,一问才知那是盐巴!不到北宿屯,就不知道山里有多苦。”谈起如何与群众打交道时,曾馥平滔滔不绝,“就像我们科研说的‘生态适应性’一样。你一外来物种进到大石山里,得适应这儿的水土、气候,扎下根来,才能慢慢去改良它。跟老乡们打交道,得跟他们同吃同住,做交心朋友。他们信得过你了,才会掏心窝子跟你说话,才会听取你的建议。”

“要趁热打铁,让他们知道做这些事情,能得到实惠,他们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接受新事物。很多问题在教科书上是没有的,下到基层才能找到答案。”……

现在,每年一开始曾馥平就制定农业科技培训学习计划,然后采取发送资料、讲课、出黑板报等形式,对各地村民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在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下,龙岩乡朝各村、下南乡古周村的困难户搬出来了,建起了新居,现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留居原址的山民们改种生态树、种草、养牛,原来的荒山坳成了他们的聚宝盆;川山镇的农户们改种了果树,迎来了大丰收……

每去到一个地方,曾馥平就会跟老乡们聚在一块儿聊天,这时,各种要求便提出来了:“曾教授,我发现山上种西瓜还不错,长势挺好,你赶紧想办法,帮我们介绍几个品种啊。”“曾教授,你都有1个多月没来咯,好久没和你吃饭咯。”

其实,对于老乡们来说,曾馥平这个湖北汉子更像是他们的老乡,而不是一位干部。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