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凭着满腔的热血翻山越岭
从北宿屯赶回镇里,已是中午1时许,草草吃过便餐后,曾馥平又匆匆赶到距县城3公里开外的三乐村肯福移民示范区了解情况。这是曾馥平到环江后协助建起的第一个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点,如今,这里已成为联合国专家赞誉不已的生态移民示范典型。
中午天气已转晴,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照在红土地上,温暖却不毒辣。“移民搬过来的时候,刚好是8月份,雨季,下着大雨。”1994年,曾馥平凭着一名党员的满腔热血,义无反顾进到了山里。
异地移民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安置90户人家需要多少亩地?多少亩为山地,多少亩为水田?这些田地如何分配?该种些什么东西?都需要科学规划。
“老曾微胖,爬山不便,下山倒挺快。当时,我忽然听到后面一声响,老曾就咕噜咕噜滚到了前面,一条路就开好了。”1996年7月,曾馥平与同事韦政社、谭卫宁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山地进行实地考察,谈到当时的情景,韦政社乐了,曾馥平也乐了。
不过,实际情况却是:到了晚上7时,村民才找到他们,这几人已衣服破烂,伤痕累累,再加上天气炎热,饥渴交加,已严重虚脱。村民们把曾馥平背下山送到医院后,诊断为尾椎撕裂。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但他觉得正是工作的最关键时刻,一旦被耽搁,示范区的生产规划就会拖后,移民的生产生活会受到影响。第二天,他带伤继续上山了,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他的身体留下了后遗症,直到现在仍时常疼痛。
“8月份刚好是雨季,常常要在草丛里躲雨。”有人带头闯,大家都愿意跟着干。五六个党员小伙子,带领着来自4个乡镇浩浩荡荡500多人,每户人家一个蛇皮袋、一个锅头、一把锄头,就这样在这片荒山上开辟出了新的家园。
这一干,就干了16年。
上一页 下一页 |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