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曾馥平:俯首甘当铺路石 探索山区扶贫路

铺路:誓让大石山区披绿装

【扶贫笔记:在中国的喀斯特地区,如何恢复、重建植被,协调利用水土资源,是解决石漠化问题、实现该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不开荒种玉米,我们种什么?”

“种草,养牛。”

“那我们吃什么?”

“到外边买米吃。”

这样的对话,曾馥平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几十遍。

“有些留下来的人该怎么办?原来的土地怎么办?得管!”曾馥平与同事们开始琢磨着如何对原已石漠化的地区进行生态恢复。2001年10月,带着“十五”科技扶贫示范项目,曾馥平带领研究人员来到下南乡古周村毛南族聚居屯,开始实施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实验。

不种玉米红薯,能种哪些农作物?那段时间,曾馥平带着科研人员早上7时就从宿舍出发,花3个多小时走过崎岖的山路,中午才能到村子里,他们采土样、观测气候变化。在山里,他们吃的是玉米红薯粥,喝的是地头水。“环江菜牛是当地的特产,农民若是种牧草养牛,一年可增加2000元收入。”曾馥平设想:能否引进以耐旱涝的桂牧1号为主体,配合任豆、木豆树等木本饲料,发展草食畜牧业? 

“让老乡们丢掉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比挖山开荒还难。”一开始,曾馥平先动员党员、村干部,要他们带头,做第一批先吃“螃蟹”的人。

一年下来,有收成了,很多人的年收入从500多元提高到两三千元。大家看到这是个脱贫的好办法,明白这群起早摸黑的干部们是真心对他们好。“以前上山割草,早上出门,晚上回家,现在在山下割草,牧场就在家里边。以前玉米混着红薯吃,现在都去买大米煮饭吃。”村支书说,因为最近几年赚了钱,大多数人都搬到镇上去了,但是老家的地也不能丢下,大家都自觉地回来退耕还草,养牛种树,看山护林。

往下南乡古周村的路上,有一座山坳,四面都是黑压压的石头。老人们说,五六十年前,这里一片山清水秀。

再往前拐过一道弯,映入眼帘的情景却让人感觉天差地别:一片苍翠的群山向远处延伸,山下是一块块草地,映着古老的吊脚楼,憨厚的黄牛在绿意中若隐若现。10年前,这里是一片石头山。

“古周村的例子,说明广西石漠化治理的路子是对的。我们当铺路石,值!”曾馥平说,古周村的今天就是广西大石山区的未来。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