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性、影响面广更能获得公众认可
在入围的30位候选人中,主要集中了具有热心慈善公益、爱岗敬业、孝老爱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诚实守信等精神特质的六类代表。“十大楷模”名单出炉后,入选的人物当中,慈善公益与爱岗敬业分占3人,孝老爱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诚实守信各占1人。
针对这样的结果,“十大楷模”评选活动社会评委之一、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可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一结果反映出,具有长期性、影响面广这样特性的候选人,更能获得公众的认可,也更能引起公众的共鸣。
周可达说:“长期从事公益事业的候选人,难能可贵的不仅是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更因为他们的行动使得一大批人受益。像班爱花、邹德盛这样长期助学的楷模人物,他们影响的是下一代的人。从深层次说,影响的是未来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所以,他们的行为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
周可达认为,爱岗敬业中有三人入选,除了长期性之外,更多的是引起了公众的共鸣和更具备向他们学习的感召力。
孝老爱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诚实守信各占1人的情况,周可达也作出了分析。他认为,虽然这四类入选人数不多,但不代表公众对这类候选人不认可。他说:“实话说,30位候选人的事迹,每一个都感人至深。但是在选取时,大众就会在内心做出对比和评判。谁更打动人心,谁让人更有共鸣,公众就会对其进行取舍。”
他说:“例如,黎氏三姐妹与其同属舍己为人类的也有两三个候选人。但是她们长期坚持做‘救火队员’,哪里有需要就随叫随到的精神,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她们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血液的特殊,更在于她们在为社会作出奉献的同时,为了不给社会增添一丝可能的风险,放弃一些旅游等等个人利益的精神。所以,相比之下,她们的事迹,更能让公众感动。”
周可达说:“获选的“十大楷模”涉及各方各面,可以看出社会对各类楷模人物的认同。其实,选楷模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而是号召一种楷模的精神,应该让楷模精神感召更多的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一页 |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