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聚焦"马山模式": 访里当乡农村小学 探营养餐之路

晚饭时间,寄宿生在学校饭堂吃晚饭。广西新闻网记者 潘晓明 摄

专家与在校孩子亲切交流。广西新闻网记者 潘晓明 摄

    太平村小学:姐弟俩共吃一盒晚饭

    下午3时,车队到达马山县城后,沿着弯曲陡峭的山路再开约40多分钟,来到里当瑶族自治乡太平村太平小学。该学校是太平行政村唯一一所完全小学,下辖中江、内让、地汉三个教学点,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总数为68人。 这个小学座落在一片小山凹里,校舍不错,整齐的水泥楼房,楼前台阶旁还有一些健身器材。

    学校的一位教师向记者表示,学生营养午餐所需的食物由学校老师统一到附近的市场购买,对于购买的食物,老师都把资料登记在册,严格把好质量关。每天一下课,老师们就轮流当起了厨师,为学生烹煮营养午餐。学校不少老师希望能找到专门烹煮午餐的工作人员,“这样可以让教师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的教学上。”

    老师领着我们先到三楼的男生宿舍,十几张床摆在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窗下放着两排小木箱。四年级的小男生潘福涛打开他的木箱,里边有一罐米,一包干菜,几个桔子,3个小瓶分别盛着油、盐、酱油。孩子们中午吃学校提供的营养午餐,晚饭得自己蒸米、做菜,小木箱里装着他们的粮食。二楼的女生宿舍也是差不多的情形,放眼望去,孩子们的小木箱装的都是清一色的米或玉米面,油盐、酱油,带的菜不是干菜就是黄豆,好一点的有一包红萝卜。

    晚饭时间,在一间简易开房间里,一条低矮的长桌边,潘福涛躲着大家远远地在一旁,蹲着捧一碗饭就黑糊糊的干菜吃。记者看着这个低头吃饭的小男孩,没来由两行泪顺着脸颊滑落,而他抬头看到记者这样,眼睛也立刻潮红。该校四年级的学生梁秀竹和幼前班的梁荣富是姐弟俩,两人站在饭桌边,拿勺共舀一盒饭吃,他们的菜是几片肉煮的一大碗汤。学校的李老师告诉记者,这些肉是家里的老人过年时舍不得吃,特意给姐弟俩留的。而旁边的几位学生,晚餐的下饭菜就是些青菜叶或黄豆。

    在食堂外的活动场所,记者见到有四五名学生站着在聊天。记者问他们是否已经吃过晚餐时,他们的回答竟然是“中午吃得太多了,现在一点都不饿,也不想吃。”

    记者再跟他们细聊,了解到这几名学生竟然是因为星期一从家里带来的米不够维持一周每天两餐,如果今天吃了晚餐,就可能有一天无米可吃。而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里的多数孩子都是不吃早餐的。看到这一幕,千里迢迢从首都赶来的北京营养师俱乐部的营养师徐君眼角泛起泪花,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她几次哽咽。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