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蒋锦璐
广西以“文艺”为助推器,以“惠民”为着眼点,以“千村万户”为“肌体”,强化导向,创新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每个村镇都有文艺队,村村都有一定数量的文艺户——贺州市试点工作的积极开展,有声有色有动静,初步形成了“农民主体、社会合力、自我发展、常态管理”的模式,并从不同角度呈现出这一创新举措激发农村文化新风貌的生动局面。
“飞机跑道加宽了,飞机性能提高了,油也加满了,就看谁能率先起飞,飞得更高”
秉承自觉与自信,广西文化取得了比经济发展更快速、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的成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广西对农村文化实施大力帮扶,既是发展先进文化“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理念的具体实践,更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创造了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好机遇”。自治区文联主席潘琦将“机遇”形象地比喻为“飞机跑道加宽了,飞机性能提高了,油也加满了”,接下去,“就看谁能率先起飞,飞得更高”。
2011年,自治区文联经过充分调研,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提出在全区组织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即:以广大农村为阵地,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原有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创建、命名一批文艺村、文艺户,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专业指导,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繁荣农村文化。
文艺是手段,“惠民”是目标。然而,这个“惠”并不仅仅单纯地停留在农民们有戏可看、有书可读、有歌可唱的层面。
如何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乡镇基层“落地”,进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如何在如火如荼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将农村文化“贫血症”以“既要输血治标,也要造血治本”的方式加以解决?如何将定期的“送”文化拓展为常态的“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种”进农家小院?如何从单向的“送”发展为更加精彩的文化互动,使文艺惠民汇入了文化民生的时代交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连串的“如何”,亟需实践的足音给予回答。
贺州市主动请缨,成为全区首个“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试点市。为此,贺州市制定了《贺州市创建文化先进城实施方案》和《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将“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与创建文化先进市目标结合,意在努力走出一条有贺州特色的后发达地区文化快发展的新路子。
2012年1月,龙年春节前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现场会在贺州市召开。自治区文联正式命名首批试点的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东球村等20个村为全区“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艺村,命名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赵县英家庭等30个文艺户为全区“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艺户。
文艺村、文艺户所特有或从事的文艺项目归属以下类别:文学(包括诗词楹联)、美术、书法、摄影、戏剧(特色剧种)、曲艺(特色曲种)、音乐、舞蹈、民间艺术。
贺州市在实践中,将“琴棋书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相结合。在第一批命名的文艺村中有大莲塘蝴蝶歌村、虎马岭长鼓舞村、黄洞瑶族民间艺术村、仁冲客家山歌村、水口麒麟马村、黄姚豆豉工艺村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秀水、瑶族文化传承基地——黄洞、客家文化传承基地——仁冲、彩调传承基地——凤溪等进行重点打造。这些村屯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文化产业正在逐步拓展。
贺州市委书记彭晓春畅言:“‘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为文艺直接切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重要通道,为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一个最佳落脚点。创建文艺村、文艺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形成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下一页 |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