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在全国率先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

“吃饱肚子唱山歌 穿起新衣跳长鼓”

贺州市将重点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积极探索并实践“农民主体、社会合力、自我发展、常态管理”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思路。

强化农民主体,培养群体参与意识。通过“社会力量办文艺”和“市场运作兴文艺”,引导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自办文艺活动。2011年11月,八步区贺街镇东球村的村民们自发筹集资金11万元,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东球村文化艺术节,彩调、歌舞、卡拉OK比赛、篮球赛等等活动,让这个边远山区村红火热闹得如同过年一般。

形成社会合力,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结合文艺村建设的“五有”规定(有领头人、有队伍、有活动、有场地、有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文艺能人的培养、活动场地的建设、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的培育。如昭平县12个乡镇均建有达到国家标准和功能要求的综合性文化站,132个村(街)设有文化活动阵地,建立了74个农家书屋(村屯文化室),组建了黄姚镇桂彩团、仙回瑶族乡调马队等业余文艺团体15个,“黄姚古镇”文化品牌已初绽风采。这些“硬件”的必备,为“文化惠民”的“软件”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自我发展,激发文化自觉热情。通过举办瑶族盘王节、客家文化旅游节和创建桂台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等形式,贺州市挖掘、展示本土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民间艺人赵有福、赵县英等多人参加演出的瑶族歌舞《鼓动瑶山》,在2011年5月获得国家级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曲艺《蝴蝶歌飞》、客家山歌剧《仙姑岭茶歌》、民间舞蹈《贺州岭南八音》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令农民在自娱自乐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常态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建立文艺惠民的长效机制,通过创建命名文艺村、文艺户作为文艺惠民的实施对象,建立了深入持久地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专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明确规定各文艺团体及文艺家协会每年下乡开展文艺惠民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在开展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村落文化等活动中,使文化精神逐渐浸透到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并在农闲、节庆及地方民间民俗活动中展示出新的生机,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试点工作中,贺州将“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与持续开展的“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农村文明村建设结合在一起,使之优势互补、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凤溪村是20个文艺村之一。以凤溪村为缩影,农村文明创建活动与“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结合在一起,使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瑶族古村落的变化,不仅仅是在投入280多万元实施了乡村风貌改造工程,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不仅仅是“猪-沼-果-灯-鱼”五位一体生态农业使农民富裕起来,更重要的是,凤溪村充分认识到村里的百年老戏台、百年老剧团、千年长鼓舞,是凤溪人可持续发展的得天独厚的“宝贝”。

在市县旅游局、文化艺术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凤溪人拓宽思路,大力开发民俗风情旅游。2011年秋天,村里多方集资,投入60多万元兴建的瑶族吊脚楼上,自演自唱的“山寨版”实景演出《印象凤溪》一连上演50场,受到游客青睐。

如今,凤溪村先后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和谐村屯、自治区文明村镇。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带动瑶锦瑶绣和瑶家土特产柑橙等销售百万元以上。凤溪村文艺领头人陈永楣感慨:“腰包鼓起来,文艺才能兴起来;村容美起来,文艺才能旺起来;文艺活起来,旅游才能火起来”。

“饿着肚子唱山歌,穿着补丁跳长鼓”已成旧时黄历。今天,贺州农民欢唱“吃饱肚子唱山歌,穿起新衣跳长鼓”。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