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传承历史文脉的平台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的不断扩展,现代博物馆的保护、研究、展示空间从传统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博物馆工作视野更加开阔。
面对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的现状,我区开展生态博物馆建设,历时8年建成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龙头的“1+10”全国最大生态博物馆群,构建民族文化资源研究网络,民族文化“活态保护”工程取得关键性进展。这一创新的民族文化保护模式,既体现了静态的文物实景,又表现了活态的人文参与,使文化保护意识深入乡间,深入民心。
以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该馆坚持开展文化记忆工程工作,今年以来研究人员采访了30位老人、100多位村民,对白裤瑶的古歌谣、婚葬仪式的过程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对村寨的粮仓、铜鼓进行登记建档,并不断挖掘白裤瑶民间文化进行技艺表演。该馆还在当地小学开设白裤瑶民俗文化传习课程,馆里的工作人员兼教师,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挖掘我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百色起义纪念馆抓好“百校共建”工作,与近百家区内外单位、学校、部队、企业签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议;开展“红色大篷车”下乡、“走进广西高校”系列活动,以讲历史、讲故事、唱红歌相结合的方式弘扬百色起义精神。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拍摄完成了大型抗战系列历史文献资料片《抗日烽火映桂林》,深入挖掘桂林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我区各博物馆一直致力保护与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广西博物馆深入发掘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致力于壮锦、铜鼓的展示、研究、设计和推广,促进了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广西民族博物馆在今年“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期间开展广西织染绣展演活动,让观众亲自参与体验壮锦、马尾绣、蜡染、刺绣等传统制作工艺,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搭建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和重要门户,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飞速发展。在文化交流中,博物馆的作用是独特的,近年来,我区博物馆与东盟各国的博物馆在管理层互访、学术研究、文物展览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基础性的成果。
今年10月,以“博物馆运营管理与文化产品创意开发”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召开。同期举办的《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纺织品联展》、《佛风梵韵——缅甸佛文化展》等专题展览仿佛在传达一个信息:漫漫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展开对话与沟通的最好媒介。
去年11月,“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落户南宁。今后,广西将以此为依托,为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作出更多努力和贡献。
被称为民族文化资源富矿区的广西,正以博物馆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以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文化强区的美好前景。
上一页 |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