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海棠亭》大展壮乡文化气质

  “外乡人你是过客吗?走累了你就歇歇脚吧,渴了就喝口茉莉香茶,饿了就吃点壮乡的糍粑……”10月15至16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指导,南宁市委宣传部、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倾力打造,南宁市粤剧团出演的大型粤剧《海棠亭》在重庆举办的中国戏剧节大舞台亮相,为来自全国的戏剧爱好者献上了一席丰盛的粤剧艺术盛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壮家的文化魅力。

  每两年一届的中国戏剧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是一项全国性的戏剧展演和评奖活动。14日至30日,全国10多个本土戏曲剧种和舞剧、音乐剧等在第十二届中国戏剧大舞台上百花齐放,一展英姿。据了解,本届戏剧节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广西等18个省(区、市)和中直及部队系统的29台参演剧目,涵盖昆曲、京剧、川剧、豫剧、秦腔、越剧、粤剧等15个剧种及话剧、舞剧、音乐剧。《海棠亭》在全国130台候选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戏剧节惟一入选的粤剧作品,也是本届广西惟一入选剧目。

  《海棠亭》故事情节浪漫感人——北宋词人秦观被贬广西横州(今横县),受横州百姓激励,挥愁明志,创办“淮海书院”,并与壮族女子茉莉相爱。正当学子捷报频传时,朝廷又将秦观贬到雷州。秦观悲愤不已,醉拜伏波庙,泣别茉莉,踏上贬谪的不归之路……

  被誉为“广西粤剧第一团”的南宁市粤剧团以“南派硬功”闻名,剧团创作排演的《乾隆点状元》《月到中秋》《紫金锤》等剧目曾获中国戏剧节曹禺剧目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奖·小戏小品金奖等奖项。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林慧超告诉记者,《海棠亭》自2009年在南宁市及横县演出后,听取了多方意见,剧本八易其稿,舞台表演反复修改,不断打磨,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当晚8时,大幕开启,大戏开锣。整台戏由《入乡》《船叙》《办学》《诉情》《报喜》《咏棠》《拜庙》《辞亭》8个场次交织演绎,场次之间巧妙地以悠扬的京族乐曲衔接。如诗如画的秀美山水、翠绿的竹林、古朴的亭子、绽放的海棠花……美景一一呈现在舞台上,与柔美的灯光共同营造出浪漫唯美的氛围。歌圩、竹竿舞等极具壮乡特色的歌舞,在剧中生动展现。

  国家一级编剧、《海棠亭》编剧卫中在演出结束后说:“如果说改版前的《海棠亭》是初恋的感觉——喜欢她,那么现在的《海棠亭》则是热恋的感觉——痴迷她!”

  总导演苏金榜是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因出演张学良而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他感慨道:《海棠亭》生动地表现了壮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恰到好处地将浓郁的壮乡民歌融入粤剧,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编剧卫中接受创作任务后,曾多次到横县体验生活,收集到当地的不少民间传说。剧中壮乡女子茉莉的形象,便融入了“刘三姐”的形象特征,让人感觉生动、亲切。

  参赛前,一直有人担心:粤剧《海棠亭》能否得到重庆观众接受和喜爱?事实证明:成功的艺术形象能与每一个观众的心灵相通。在整场演出过程中,每到高潮和精彩之处,热烈掌声便随之响起。

  69岁的李先生买下了演出的第一张门票。自1959年看过一次粤剧后,他就再没机会再到剧场欣赏粤剧。看了《海棠亭》后,李先生激动地说:“太感人了,真是一出好戏!做得很好,故事好看,演员演得也好!”

  重庆市民张巧玲购票后,为进一步了解《海棠亭》的台前幕后,还特地跑到后台,与演员交谈,了解粤剧的服饰特色、化妆过程等内容。张巧玲刚从广西旅游回来,《海棠亭》进一步加深了她对广西的印象,她说:“这是我第一次欣赏粤剧,觉得好棒!把山歌融入粤剧的形式非常好,就像现在的‘跨界’流行风。”

  重庆有一个“越剧票友群”,群里票友观看演出后大呼过瘾,他们点评说:“剧中融入了大量广西壮族元素,使广西粤剧《海棠亭》有别于广东的粤剧。这就是特点,也是优势。整台戏借鉴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灯光、布景、音乐、舞蹈等元素的运用,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中国剧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将《海棠亭》比喻为“一杯味道醇正的香茶”,新清典雅,耐人回味。整部剧让观众感受到了壮族人的热情好客,壮乡人的快乐,壮乡的风土人情。他说:“剧中主人公秦观,在命运多厄时来到壮乡,是壮乡人给了他生活的勇气!”

  北京戏剧协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称赞道:“《海棠亭》十分典雅,文人气息浓重。印象最深的是剧中唱词有古典韵味,适合传统士大夫形象,有文化感。《海棠亭》对中国古代文人‘士’的精神也表现得十分到位,秦少游被贬后挥愁明志,在横州创办‘淮海书院’,广育桃李,真真正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也是值得发扬和提倡的。”

  “外乡人你是过客吗?走累了你就歇歇脚吧,渴了就喝口茉莉香茶,饿了就吃点壮乡的糍粑……”以横县陶圩山歌为基调的《海棠亭》主题歌《歇脚歌》,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将壮乡风情久久地留在了山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