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也会来帮忙
盐场里星星点点亮起昏暗的灯光,天边的乌云越来越低,数十亩范围内的盐田只有记者、陈国丽和5班的6个工人,心急如焚之下,只有耙盐声在“刷刷”作响。因为盐耙较重,不一会,记者的手臂就有酸痛的感觉。抢收过程中,不时有卤水溅起,打湿衣裤的地方黏黏稠稠,嘴角也尝到咸到发苦的味道。
工人们每耙一个范围就堆一堆盐,每堆约100公斤。忙活到了晚上9时左右,这几十亩的盐都耙成一堆堆的了,幸好雨还是没下,倒是乌云渐渐散去。记者已经全身被汗水湿透,明显感觉到肚子饿了。副班长邓远旭说,等下要一担担挑进盐仓,“如果产盐旺季,收一次盐,平均一个人要挑30多担,超过2吨。装车的时候更辛苦,6个人要把20吨盐打包,并扛上货车”。
“习惯了,碰上下雨要收盐都不可能按时吃饭。”工人们饿着肚子开始挑盐,每一担盐重量在75公斤左右,湿漉漉地滴着水。记者也跟着挑盐,担子里的盐虽不多,可肩膀感觉特别沉。把盐担到盐仓发现,里面温度很高,多呆一会就感觉呼吸困难。
担了一会,突然发现又多出了两三个人。原来是工人的家属来帮忙了。陈国丽说,晒海盐就是靠天吃饭,“每年的7、8、9月都是淡季,相对轻松。天气晴朗的5、6月是旺季,每到那个时候,盐场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后勤人员都要下一线,工人的家属也都来帮忙。”
上一页 下一页 |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