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民一直深爱子弟兵
“别割了,兰柏,快回去叫你老爹来帮忙。”
飞机出事时,宜州市福龙瑶族乡 桑村农妇兰彩植,正和女儿割莨箕草。草用来盖生姜地,生姜是一家人收入的重头。
兰柏刚跑到半路,父亲蓝恒华已经赶了过来。
一家三口跑到了飞行员身边。看到满脸鲜血的徐守太,兰彩植泪眼婆娑:“我当他是我仔,在这荒郊野岭受伤,家里人还不知道他在哪呢,太可怜了。”
质朴的话语,透露出对人民子弟兵深情厚意。
为何如此情深?
河池军分区司令员王峰替这一家三口回答:是老区人民对子弟兵最原始、最质朴的感情。
福龙瑶乡、城关镇都是革命老区。当年,都宜忻游击队曾在这一带战斗生活,群众与游击队员同甘共苦,结下的鱼水情谊传承至今。
58岁的蓝恒华一辈子生活在山里,从小听着蓝善文、蓝善希等老游击队员的故事长大。“解放军,就是我们的亲人。”这样的理念在蓝恒华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广西各族人民历来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4·13”营救行动充分说明,广大干部群众扎实的国防和双拥意识,是做好双拥工作的思想基础。
国防和双拥意识如何培养?传承,就是最便捷、最可靠的方式。
近年来,广西依托革命老区的传统优势,把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规划,利用国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强化双拥意识,夯实双拥工作的思想基础。
传统在教育中入耳入心。全区建立起2000多个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举办国防知识竞赛900多场次,英模报告会、传统教育报告会2100多场次,受教育者达580多万人次。传统在创新中传承。在全区1041个“国旗工程”点统一组织升国旗仪式,使边海疆一线行政村和58个民族乡(行政村)的干部群众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投入595万元,改善29个国防教育基地设施建设。
传承,让爱延续。徐守太的战友赵峰说得好:人民一直深爱着我们,有他们做后盾,有什么事做不了?有什么仗打不赢?
上一页 下一页 |
第 [1] [2] [3]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