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师们在演奏,背景是世界最大的壮锦。特派记者 苏华摄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特派记者 张若凡
15岁的侗族姑娘为自己绣制嫁衣的同时,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年迈的京族老人将自己亲手制作的500多把独弦琴无偿送人,只为让这古老的民间乐器能继续流传下去……在世博广西周期间,17个独具特色的广西“非遗”项目进行了现场展示,每项绝活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侗族“织女”:15岁开始为自己织嫁衣
现在的姑娘出嫁,多选择婚纱来当嫁衣。在宝钢大舞台的传习区,侗族姑娘展示的全刺绣嫁衣丝毫不比浪漫唯美的婚纱逊色,更特别的是,这是她们一针一线亲手为自己缝制的嫁衣裳,而她们缝制嫁衣的技术则是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侗族刺绣技术。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姑娘覃金媛将自己的嫁衣带到了世博会上。记者眼前的这套嫁衣共有里外三层,每一层的胸口、袖口、领口和衣襟都是手工刺绣而成的,红、蓝、绿的颜色搭配大胆而抢眼,绣出的花朵、凤凰等图案栩栩如生。
这只是覃金媛的其中一套嫁衣。她告诉记者,侗族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的技术,为今后出嫁作准备。看嫁衣有多少件,手工好不好,就能知道这个姑娘是不是心灵手巧。15岁时,覃金媛的刺绣水平已经成熟,于是就开始为自己缝制嫁衣。如今她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多年来,她一共为自己缝制了12套嫁衣,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可谓“笑傲江湖”。
覃金媛是侗族刺绣的第四代传人,她的妈妈和奶奶都是侗族刺绣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但是,真正将这项技艺传下来的是覃金媛的婆太(奶奶的家婆)。覃金媛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听身边的老人讲婆太年轻时的事,在年幼的她听来,婆太的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
侗族姑娘刺绣,先要用纸剪出想绣的花样,再把花样铺在丝绸上照着绣。因此,绣出来的作品漂不漂亮,剪花的水平是最关键的。覃金媛的婆太不仅是刺绣的高手,一手剪花的绝活更是传遍十里八村。覃金媛说,当年家里经常排满了上门讨要剪花的人,有时候一等就是一天。他们不光是傻等,还争着帮她家干活,舂米、洗菜、挑水……什么活都干,为的就是让婆太能腾出手来,帮他们剪一幅称心如意的剪花。
覃金媛说,婆太目不识丁,既没学过色彩搭配,也不懂得对称构图,可是她绣出来的东西用色大胆,图案精美,而且极好地体现了对称美,只能说是与生俱来的审美品位。
如今,越来越多的侗族姑娘走出山村,外出打工,懂得传统刺绣技术的人越来越少。因此,覃金媛的妈妈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学堂,免费教授刺绣技术。
下一页 |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