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上海讯(特派记者张若凡)4月20日,随着上海世博会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广西馆也迎来了“开门红”。当天,1万多名游客光顾广西馆。科技与民族元素的完美结合、山水与文化的巧妙映衬成为广西馆的最大亮点。
“东方之冠”里桂花飘香
当天上午9时,中国馆“东方之冠”正式开馆进入试运行。一走进场馆,眼前的各个展馆争奇斗艳,耳边响起的音乐也是气势恢宏。游客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双重的冲击,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拿不定主意该从哪里看起。
这时,一股清新的桂花香味幽幽飘来,唤醒了人们的嗅觉:这香味是从哪来的?游客们寻着香味一路走来,就走到了设在中国馆内的广西馆门前。跟其他省区的场馆都纷纷在视觉、听觉上求突破相比,广西馆另辟蹊径,在嗅觉上做起了文章,香味就像一根无形的红线,牵引着游客一步步走向美丽的广西馆。仅在开园后的1个小时里,广西馆就接待了1000多名游客。
站在广西馆的门口,就能找到香味的源头——一面电子水帘。桂花香味的水珠倾洒下来,整个场馆桂花飘香。不仅如此,先进的电子技术能控制水珠下落的速度和时间,在水帘上形成“广西欢迎你”的字样。小小一面水帘就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广西人的巧心思。
千年“古蛙”带您游历广西
广西馆6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以“桂树桂花”为视觉框架,桂花树造型的整体轮廓上,金色桂花朵朵盛开。桂树林中,有一个用仿真材料搭建的象鼻山造型,后面是一个巨型的LED电子屏,上面播放着漓江美景影象。设计者巧妙地借用了中国古代园林中“借景”与“抑景”的置景手法,将实景象鼻山“融”入大屏幕上的漓江里,在变幻的灯光下,仿佛桂林山水就在眼前。
游客站在广西馆的中央,脚踩的是一个直径9米的铜鼓鼓面,四周分别盘踞着8个古朴的仿真蛙,这也是广西馆的一大亮点。壮族祖先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西的铜鼓和青蛙图腾。在科技的元素的辅助下,古老与现代实现了融合。游客中的一个小女孩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每一只蛙的背上都背着一个互动触屏,屏幕上面有一张广西地图。用手指轻点上面的各市版块,14个市的美景就尽收眼底。
彭先生是上海人,今年已经72岁了,对广西的各地美景,他看得很仔细。他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一直想来广西玩玩,可是总也没机会,不知不觉已白了头,再想爬山游水已经力不从心了。他特地来到广西馆里,把各地的山水景色都看一看,也算是弥补一下不能身临其境的遗憾。
“广西速度”让游客惊叹
广西的山水之美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借助世博会的大舞台,广西人要展示的不仅仅是山清水秀,还有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在广西馆的蓝色空间展区,先进的全息影像系统投影出四维的立体影像,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地王大厦等广西新地标跃然眼前。四周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着绿色广西、建设广西、夜色广西的推介片,展现现代广西人的幸福生活。
上海市民倪先生带着妻子和女儿驻足在广西馆,只听见他指着南宁大桥的图片对女儿说:“这个是连接邕江两岸的大桥,刚刚开通不久。1990年我去南宁的时候,还只有一座过江的大桥。”他的口气俨然是一个南宁通。原来,倪先生跟广西挺有缘,每隔两三年就会到广西一趟。他说,从民族大道的变化就能看出南宁的发展速度。他第一次到南宁是1990年,那时候的民族大道远没有现在这么宽阔通畅,更没有埌东、凤岭这些片区,路边还能看到一些简陋的房屋。2007年他再到广西,民族大道旁已是高楼林立,路面也变宽了,车流量很大,已经有点大都市的味道了。
经过一天的采访,记者也明显地感觉到,人们对广西的好奇已不仅仅出于对奇山秀水的憧憬,而是更多地被广西的经济发展速度所吸引。中国-东盟博览会、北部湾经济区……这些已经成了广西的新“名片”。据统计,试运行的第一天,广西馆接待的游客已经超过了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