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全国优秀法官文惠新:匠心止纷争 柔情筑和谐

文惠新不但是位优秀法官,还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妈妈”。图为她到福利院看望小朋友。资料图片

广西新闻网记者 甘宁  

  兄弟争遗产、夫妻闹分家,这些清官也头疼的“家务事”,经她调解,当事人服判撤诉。

  少年失足、乡邻纠纷,她在剑拔弩张那一刻赶到,述理说法,化干戈为玉帛。

  玉林市玉州区法院43岁的女法官文惠新,用高超的审判调解艺术,公正高效地审理了1700多个案件,近5年来的调解结案率均在90%以上,被许多老审判员称为“奇迹”。

  文惠新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自治区高院授予她一等功。认识她的人都佩服她的调解技巧,“如果基层法官都像她那样,很多民事案都能和谐解决”。

  巧妙调解消心结

  2006年,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街道办新联村的两兄弟争夺母亲遗下的土地补偿款,闹上法庭。这起纠纷已持续10年,为了1万多元的遗产,同胞兄弟反目成仇,已成为该村“最难办”的一件事。

  文惠新接手此案后,下了传票,开庭地点就定在该村市场内。

  “旁听的人坐满了,全村老小都想听她怎么判。”村主任黄金玉说。

  开庭了,双方律师激辩,一方说你未赡养母亲,无权争遗产;另一方说遗产本应一人一半。众乡亲议论纷纷。

  气氛最高潮时,文法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兄弟二人自幼丧父,是母亲辛苦抚养长大。如今母亲去世10年,你们俩也60多岁,都有孙辈了,为何还不珍惜手足之情,为了一点遗产,搞得连兄弟都做不成呢?”

  听罢这番话,兄弟俩的亲舅舅当庭痛哭,站起来怒骂两外甥在人前丢脸。兄弟俩羞愧难当,表示“一切听法官安排,我们不争了”。文惠新顺势调解,双方不仅达成了一人继承2/3、另一人继承1/3的遗产分割协议,还自愿把400元赠给舅舅,一桩积怨圆满化解。

  庭审结束,村民纷纷打听“这个法官姓什么?处理问题让我们很服气”。当地的人民调解员也说,文法官“有一手”,村中开庭,无疑给全村人上了一堂法制伦理课。

  “这样的小案,如果按法律一判了之,当然省事,但解不开当事人心结,我总觉得遗憾。”文惠新说,她花心思去做调解,就是打心底希望双方化解恩怨,减少矛盾,“毕竟有很多人打官司可能只为争一口气”。

  调解过程往往是漫长的拉锯战,文惠新显示出超常的耐心。2005年,玉林一家公司向某电脑经销商购买12台打印机,但安装好后一直未能运行,为了付款问题打了3年官司,双方精疲力尽。案子重审发到文惠新手上,她找来电脑专家多次调试打印机,又上南宁、北京,用私人电话给北京商家打电话达上百次,终于感动了北京商家总部,回收了这批打印机,给经销商退回货款。一起争议不休的案件就此成功调解。

  立足事实讲法理

  律师黄锦坚接过玉州区不少案子,她认为文惠新的民事调解诀窍在于“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为双方找到了一个利益共同点”。

  玉林城站路有两户人因建房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坚决不愿拆掉阻挡了邻家建房的飘檐,双方大打出手,诉至法院。文惠新觉得这事要现场勘验,就手脚并用地攀上高高的石堆来到未完工的楼顶,亲手测量楼房的挑檐、隔条。又去土地管理部门查看两家宅地的原始档案,再向众邻居了解两家共用墙的历史,最后把数据摆在当事人面前说:“你们几十年的邻居,做仇人不如做朋友。”摆事实,讲情理,原本阻挡邻家建房的飘檐被拆除了,另一家则补偿了拆除方500元,两家人都心服口服。

  玉州区新定村有姐弟俩因征地补偿款发生纠纷,弟弟不愿把款额分给出嫁的胞姐,双方争执已到了无法面谈的地步。姐姐屡次上访不成,认为是有人“官官相护”身为村干的弟弟,姐夫在诉讼时悄悄准备了2000元的“红包”塞给文惠新,结果被拒收。文惠新还责令他赶快拿回“红包”,否则上交纪检。

  姐姐以为胜诉无望。但开庭后文惠新一直坚持用事实和法律说话,最后判决为姐姐拿回了应得的补偿款。这结果让姐姐一家觉得法庭“堂堂正正”。

  从1990年开始,文惠新在玉州区的南江法庭做了19年基层审判工作,仅2006年至2008年,经她手的案件超过九成都是调解结案,自2005年连续4年无一起上诉。她总结出的“调解五法”:即换位思考促调解、因案制宜巧调解、辨法析理明调解、巧借外力助调解、消除“症结”精调解,引来许多法官“取经”。

  经历坎坷意志坚

  文惠新每天上班早来晚走,一心扑在工作上,似乎家中没有牵挂。但同事们都知道,文惠新家中负担很重。

  文惠新的儿子一出生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并有先天愚型,这注定了她要比别的母亲付出更多。为了儿子治病,花去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加上爱人的大哥去世、大嫂改嫁,照顾两个年幼侄儿、侄女的重任也落到了文惠新夫妇身上。但她从未因家庭的困难向单位提出过任何特殊照顾,更未接受过当事人的“红包”。

  在文惠新的几位中学老师心目中,她是一个出身于农村、吃苦耐劳的学生,每年都去看望老师,带的礼物虽不贵重,但很有心意。有时候是一张风景明信片,给老师上课做教材用,有时则是老师偶然提到的想吃的水果、饼干。

  记者拜访文惠新的家,她的儿子虽然不能正常交谈,却十分有礼貌地问好,为客人搬凳子、倒茶,可见文惠新的教育有方。在楼顶,文惠新亲手开辟了一块小菜地,教儿子种菜摘菜,她说,起码要教孩子自立。

  十几年来,文惠新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各种荣誉奖金捐献给困难群众,款物达1万多元。她认为,荣誉是大家的。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