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河池老区记者行]记者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教育

东兰县民族中学大门。广西新闻网记者 吴婷婷 摄

东兰县民族中学大操场内表示“腾飞”的标志物。 广西新闻网记者 吴婷婷 摄

学校新的教学楼。 广西新闻网记者 吴婷婷 摄

广西新闻河池11月1日(记者 吴婷婷)10月30日下午,记者团走进全区23所保留壮文进校的中学之一的东兰县民族中学,切身体会、感受了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教育。

从无到有 学校树立老区民族教育新形象

走进学校,记者们就对学校里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感叹不已,民族中学校长华健向记者们介绍,东兰县民族中学创办于1988年,建校初期,民族中学却只有一个教学班,50名学生,8位老师,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就都靠这8位老师,每个老师都可以教授学生们所有的科目。

到2000年,学校发展到20个班,1000多名学生。由于师生人数增多,旧校址的校园、教学设施已不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于是,在2003年,在东兰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斥资1200万元,把学校整体搬迁重建。

2003年8月份,新校区开始使用。如今的学校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60人。教学楼、实验综合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师生食堂等基础设施布局合理,300米环行跑道、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场所、舞蹈室、音乐室、画室等文体活动场所一应俱全。

以人为本 关爱民族学生

华健说,学校从2001年开始招收民族生,每年招收50名,从2007年起,学校每年招收100名民族生,现在学校一共有300名民族生。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各个乡镇边远山村,其中部分包括孤儿、特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

由于许多民族学生从来没有走出家门,是首次来到县城,新的环境他们无所适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学过英语,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为了让民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坏境,学校实行“封闭管理,确保安全;开放办学,扩大交流”。他们将民族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让他们与普通生共同学习生活。在生活上,老师、同学们给与他们特别的照顾、关怀,经常为他们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学校每个月还会给每个民族生补助60元,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学校开始施行“两免一补”,免学费和住宿费。每逢节日,校领导和老师都与寄宿学校的民族学生一起吃团圆饭、一起欢度节日,使民族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在学习上,老师们因材施教,给他们加班辅导,同学们也给予他们热情的帮助。学校每届的民族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每年有98%的民族生参加中考,并取得优秀的成绩,每一届都有25人以上考上自治区示范高中——河池高中,90%以上都考上自治区、市级示范高中,民族教育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民族学生大家庭 和谐团结的一起生活学习

采访团来到学校的时候,正巧碰上学生们下课休息,记者趁机采访了学校的几位壮族学生。初三106班的邓洁告诉记者,他们班一共有57名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同学们都很团结。“在学习上要是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们都会积极互相帮助,遇到学校的艺术节,同学们会一起出节目,一起排练,校园运动会的时候全班同学都会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加油助威。”

来自初二118班的韦厚斌和韦联告是两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现在他们寄宿在学校。韦联告告诉记者,小学的时候,自己住在亲戚家,亲戚家距离学校很远,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去上学。来到民族中学之后,虽然刚来的时候学习上并不适应,特别是英语,但是经过2年时间,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己的英语成绩跟上来了,和同学们相处也非常融洽。

初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韦荣告诉记者,他教的同学都非常团结,虽然有些地段偏远的民族学生刚来学校的时候不能和同学很好的融合,下课的时候,不经常和其他同学交流,但是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排挤他们。老师上课的时候教授到关于民族团结的问题时,也会特别强调,希望班上的同学们能够团结快乐地学习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