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带上孩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我虽然长年在外工作,但故乡一直是我梦绕魂牵的地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居住的那个小村地处偏僻的山区,距圩镇20多公里,距县城100多公里,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的我,目睹了故乡的贫穷与落后。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就知道,故乡是个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的 “三不通”的穷山沟。因为不通电,晚上陪伴我们吃饭、做家务、写作业的只有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使我们山里人的心情也无法明朗起来。由于不通公路,赶圩时只能靠步行,早上天刚露出鱼肚白就起行,晚上掌灯时分才回到家里,化肥、农产品等物资只能靠肩挑背驮,个中的辛酸自不必说。由于不通电话,出门在外要捎个音信回去,要经过二次甚至几次“接力传递”才能传到家里,紧急情况时只能临时雇请“跑腿”。我们的祖祖辈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人间所有的苦头都让我们这个村子里的人尝遍了。
然而,我眼前的故乡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条宽阔的公路从邻村延伸过来贯穿整个村子,又向更远的邻村延伸开去,摩托车成为了 村民们代步的工具,部分农户还买回了农用车搞运输,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山路赶圩的日子成为了历史。
弟弟在公路旁边建起了新房,国庆节那天,我看到几位年轻的帅哥靓姐们骑着摩托车往山里赶,我好生奇怪,因为在以前,人们都是三三两两往镇上去赶圩的。我于是向弟弟打听,弟弟说他们是到山里去采松脂的,即使是赶圩也不用这么早,等到采完松脂再去也不迟,骑摩托车不用一个小时就可以赶到镇上,比以前方便多了。
吃过早饭,侄子打开电视机,有滋有味地看起了动画片,画面跟城里的一样清晰,弟弟说这是得益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还有政府为民办实事,把电网电拉到了山里,给“无电村”送来了光明,彩电、音响、冰箱等以前只有城里人才用得上的家用电器,如今走进了我们这个小山村。
说话间,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原来是堂妹夫打来的,堂妹夫刚建起了新房,叫弟弟帮他做门窗之类的木工活,自从接通电网电后,弟弟买回了机械当起了木工,附近村民建新房都是叫他当木工的。弟弟说,现在有了电话,相互间沟通十分方便,卖松脂、八角,只要一个电话过去,就会有人上门收购,电信公司推出的无线智能电话还真管用哩。移动公司也不甘示弱,在我们村子附近的山头上建起了一座基站,把致富的信号送到每一个角落。如今,百分之百的农户款上了手机,部分农户还达到人均拥有一台手机的水平,山村与外面的距离拉近了,山村从此不再闭塞。
公路通、电网通、信息通,带来了财路通,村民们把大量农产品运到外面销售,换回了一沓沓“伟人头”,九成以上的村民建起了漂亮的新房,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目睹眼前的变化,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的相机,把一幅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图定格下来,作为山村发生变化的历史见证保存下来。于是,我的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种感慨:这难道不是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