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时不时地抬头看向村口,偶尔一辆汽车驶过,都会撩起老人的心绪。“小王出门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现在是死是活,如果还活着,是过得好还是不好呢?”
王大爷今年八十六,尽管一把年纪,可他每天都要穿戴整齐,拄着那根精致的龙头拐杖到村口的汽车停靠点去,有时是一天,有时是半晌,但竟从未间断。村里的人都知道,他是在等他的儿子——小王。
小王是王大爷的儿子,1988年,小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放弃了读书的机会便独自出门打工去了。那时候,家乡很贫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就是那里的真实写照,路是小毛路,挂在半山腰,宛如一条巨蛇,捆住了乡村腾飞的翅膀。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乡村们虽然知道,也想过要修路,可大家都是一个个家庭的“中流砥柱”,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要赡养,小孩要抚养;小孩该是上学的年纪了,却因上学路途遥远,只得在家放牛牧马,喂猪养鸭;青少年们也都吃不了这种苦,大都出门打工去了。水也成了乡亲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为了寻找水源,他们钻遍了所有的山洞,偶尔找到一两处,不是路远,就是水小,顾得了东家顾不了西家,赶上冬春两季,不要说牲畜用水,就连日常的生活用水,也弄得一村人愁眉苦脸。偌大的乡村,没有电,每到夜晚,煤油灯昏暗微弱的灯光总是“姗姗来迟”,还不如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儿明亮。谁都知道,五六毛一斤的煤油对于贫穷的家境来说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加上离城远,每上一次街都得翻山越岭走上四五个小时,天不亮就出发,往往是月悬树梢,鸟雀归巢了才匆匆忙忙地从集市赶回家中,赶一次集,至少就得休息一天,可那土地里的庄稼啊,总让乡亲们没个休整的季儿。
那个时候,乡亲们没听过手机,只听说过“大哥大”和电话,都认为这一辈子这些“洋家伙”都与自己无缘了,甚至看到人家城市里的摩托车,还闹出大笑话:这东西跑这么快,该得吃多少草啊。有很多的老人,他们一生下来就赤着脚,走的时候也只是“蹬”一双草鞋,还是好一点的人家才有得起。平时乡亲们干活,男子大多舍不得穿鞋子,只是赤着双脚,在滚烫的土地上成天成天地跟着老黄牛奔来跑去。没什么疾病还好,要是谁家有人闹了疾病,也只得挖些草根,摘些叶子,找些虫子权当草药吃了,或是请个“先生”,倒两碗“水饭”了事……抬头看看烈日下晒得地气乱飘的黄土地,小王痛心极了。他决定离开家乡,离开这个贫穷的地方!他知道,原本偏僻的乡村已经够贫穷够落后的了,加上土地又少又贫瘠,在家里不仅不能帮助父母,反而还会增加负担,“浪费”几碗粮食,何况自己是家中唯一一个比较有头脑,又比较年轻的人,父母都是经过“文革”的人,从小就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已经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止一次跌倒过了,想想这些,他更坚定了离开的信念,“一定要好好出去闯闯”他咬着牙说。
小王走了,他离开家乡的时候,村边的桃花正大片大片地凋落,父母都出去干农活去了。他没给父母说,因为他知道,如果说了,按照母亲的脾气,是不会让他走的,至于父亲,也会顾虑重重。1988年,那时改革开放刚实行,小王听许多有见闻、去过外地的同乡说这可是个大好机会,只要运气好、人勤奋、有干劲,一个月的工资就足够整天在土地上摸爬打滚的乡亲们忙上一年。小王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可以自己挣钱,为家庭减轻一分负担,他就憧憬无比……
小王走后,王大妈将自己关闭起来,哭了整整两天。他以前听小王说过要出门,她劝过小王,骂过小王,甚至还打小王说他忘本,说他不孝顺,甚至为了不让小王出门,她还哭闹着要“上吊”,但现在,面对儿子的“不辞而别”和黄土地的一望无际,她唯有叹息,空留无奈。
几年来,小王凭借自己的经济头脑和聪明才智,从工厂的小工干到了组长,从组长干到了领队,又从领队干到了车间主任,最后竟当上了工厂的头头。其间,小王并没少吃苦、少流汗,更没少流泪,每每想起故乡和生养自己的父母,就无法入眠。他不知道家乡现在是什么样子了,更不知道父母是否一切都好,他想念他们,故乡那广袤的黄土地和那绵延不绝的山峰,总是在他的脑里闪现,挥不去、抹不净。小王也多次这样想过,再干一年就回去,再干一年就回去……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小王始终没有回家。
前几天,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王大爷病了,病情很严重,要他回去看王大爷“最后一眼”,他自从离开家,就没跟家里联系过,他写过两封信,但由于记不清邮编,迟迟没寄,他悄悄托人看望过父母,但他不想让父母知道……其实他一直牵挂着他们,一直牵挂着家乡的一切。
小王回来了!他坐在汽车里,一股劲儿地看外面,电线杆像一个个精神拌擞的士兵,在烈日下坚定地守候着故乡的光明和辉煌;田园的农作物一片绿油;农民们在田地间拉着水管浇灌;山坡上牛马成群,但它们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了,而是晒着暖暖的太阳,品着嫩嫩的小草,悠闲自得。一排排、一片片果树在山脚陈列着。汽车在公路上疾驰,小王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到了那曾经贫穷不堪的家乡,到了那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地方。
小王下了车,一眼就看见了王大爷,王大爷并没像他想像中的那样躺在床上,等着他去见“最后一面”,而是穿戴整齐,整个人也都很精神,只是那姿态,仿佛一种千年的等待!他跑过去,紧紧地抱着王大爷,多年的思念和牵挂化为滴滴晶莹的泪珠。王大爷也伸出颤栗的双臂抱着儿子,沉默很久后激动地说:“儿,都怪俺啊,当初让你小小年纪就自个儿出去闯,让你受苦了……”,“爹,这是俺村吗?咋这样好了?!”小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王大爷兴奋地说:“你不知道啊,你走后,国家的改革开放就推行到咱这儿了,咱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借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修公路、建学校,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院,通了水通了电,还搞什么特色旅游,看,那山坡上的那些人儿啊,就是来俺村游山玩水的,你妈还搞了个“农家乐”,弄些自家栽的蔬菜萝卜,收入丰厚着呢,咱家现在有了电视机,电风扇还有电什么什么的,数也数不清,现在你妈也用不着打什么草鞋了,整天踩那个什么“缝纫机”,忙得不亦乐乎呢,王大爷说得口沫横飞,还叫小王以后都别出去了,留下来开个小商铺什么的,安家乐业算了。小王还不敢相信这一切,以为是父亲在瞎吹不让自己再次离去,直到到了一幢貌似别墅的房子前,看见在里面忙来忙去的王大妈时,他才彻底的相信了。以前的茅草屋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贴了磁砖,挂了两个大红灯笼的三层建筑……
看着眼前的一切,小王忍不住落泪了,没想到家乡的变化会这么大,发展会这么快。当初自己背井离乡,就因为贫穷,却从没想到家乡也有腾飞的一天。“孬种!孬种!……”小王咬牙切齿说道:“俺再也不做那可耻的叛乡人了!”现在的他,为家乡贫穷时自己的决然离去而深感惭愧,所以他决定留下来,利用自己学来的经验办工厂,为那些以前没能上学的孩子建学校,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乘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助家乡再次腾飞……而每每小王出门遇到乡亲们,他们总免不了要和小王大恺一番,然后不忘赞上一句:农村发展真快!祖国真好!(戴兰香)